都市激情亚洲视频欧美-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推荐

數字驅動 | 產城融合下的科學新城交通發展策略研究

新城建設是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創新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隨著以深圳為代表的超大城市中心城區空間形態基本成型、建設用地增長受限,新城承擔了部分中心城區外溢功能,共同發揮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優化城市空間布局??茖W新城作為新城的一種,既承擔了中心城區外溢人口產業壓力,又肩負了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使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以光明科學城為例,通過分析光明科學城的發展模式,明確其與深圳中心城區的關系,并緊扣產業新城產城融合的整體特征,以產業更新下的人群出行特點及需求為切入點,聚焦現狀交通與發展要求間的差距,判斷其對外交通和內部交通的側重點,從高效聯系各級中心、強化樞紐帶動作用、提升內部出行體驗等角度,提出交通發展策略。

 

 

01 科學新城發展歷程及其特點

 

科學城是新城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個經濟、社會和文化上具有現代城市性質的獨立城市單位,同時又是從屬于某個大城市的派生產物[1]??v觀世界代表性科學城建設歷史,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2]。

 

1.以純科學理論探索研究為主的獨立衛星城形態階段

 

此階段建設科學城的主要目的是圍繞重大前沿科學發展需求,集聚頂尖科學力量,開展聯合攻關,提升綜合科學研究實力。因特殊需要,集中建設的科學裝置和試驗區,一般位于偏僻地區,至城鎮10-15分鐘車程。具有代表性的有蘇聯新西伯利亞科學城和日本筑波科學城等。

 

2.以高科技產業促進為重點的產業開發區形態階段
 

此階段建設科學城的主要目的是發揮科技的內生增長力量,助推高科技產業化市場化應用,促進產品迭代升級。此類科學城位于城市近郊,集中布置科研機構和高等教育機構,依托大城市服務配套,功能相對較完備。具有代表性的有德國慕尼黑科學城和英國蘇格蘭科學城等。

 

3.“產城研教”等融合發展的創新型新城形態階段
 

此階段科學城大多以原創性、基礎性科學研究為基礎,以高科技產業發展為支撐,以高質量城市建設為載體,在強調基礎創新的同時,著力推進科技、產業、城市、教育、金融和商業等高度融合發展,打造城市科技創新高地、高新產業集聚區和宜居創業城區。具有代表性的有北京懷柔科學城、上海張江科學城等。

 

世界科學城發展歷程表明,科學城逐漸走向兩個融合:與中心城區的融合發展和內部發展的產城融合。第一個融合是指科學城發展模式從獨立于中心城區、內部滿足生活配套,到與中心城區協同發展、共享產業生活科研教育設施,城市功能不斷完善,與周邊區域的聯系不斷增強,區域內外部交通出行均較多。第二個融合是指科學城建設重點從單純的科技研發,逐步轉向科技到產業成果的轉化,促進產城研教融合發展。

 

 

02 國內外科學新城交通經驗借鑒

 

科學城多分布在大城市外圍組團,規劃面積較大,由科學裝置、高校、公共設施等部分組成。借鑒國內外日本筑波、美國北卡三角、瑞典希斯塔、上海張江、北京懷柔等科學城發展經驗可知,科學城對外強化與重要樞紐、中心城區的快速聯系,主要通過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公交專線或區域中運量等方式實現;內部交通注重出行品質,加強慢行生活圈覆蓋,融入生態景觀,并與公共交通進行良好銜接。

 
圖片
 
國內外科學城特點及其交通系統一覽

 

 

03 光明科學城產業人群特征及出行訴求

 
 
1.光明科學城定位變遷

 

新城的內涵與功能隨著時代特征和城市發展階段不斷迭代更新[3]。光明發展定位經歷多輪演變,從96版總規的第三圈層獨立發展城鎮(衛星城),到01版總規檢討的西部高新組團北片區-深圳市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到10版總規的光明城市副中心,到在編的國土空間規劃中作為全市七大創新集中承載區的光明中心,整體上呈現獨立新城向融合新城過渡的趨勢。

 

光明科學城位于深圳市西北,距福田、南山中心20-30公里,通過現狀的龍大、南光高速、軌道6號線,及規劃新增的軌道13號線,可實現與福田、南山60分鐘聯系??茖W城總面積99平方公里,規劃人口50-65萬人,分為科研、產業、配套、旅游等四大功能區域。未來光明科學城將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承載區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傮w發展成為以科技產業為主,兼具完整城市功能的產城融合的融合新城。

 

2.產業功能更新及對外聯系
 

為建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光明科學城未來將聚焦信息、材料、生命科學三大主攻方向,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航空航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業發展??茖W城主要分為裝置集聚區、產業轉化區、光明中心區和光明小鎮四大功能區域。裝置集聚區布局專用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前沿基礎研究平臺和世界一流高等院校。產業轉化區引入研究機構,光明中心區強化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光明小鎮打造特色旅游、提供國際化的生活服務配套。

 
圖片
 
光明科學城空間結構示意
 
 
圖片
 
光明科學城產業布局
 
圖片來源:《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

 

產城融合背景下,光明科學城將與鄰近的松山湖片區、深圳“兩城一區”等廣深港澳科創走廊主要創新節點產生緊密聯系,呈現北向灣區、南向市區的整體格局。光明科學城與廣深港澳科創走廊沿線的廣州科學城、中新知識城、東莞中子科學城存在科研聯系,與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松山湖高新園、東莞濱海新區存在產業聯系。其中深圳市內,以“兩城一區”(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和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為載體,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源頭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助力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圖片
 
廣深港科創走廊
 
圖片來源:《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

 

 

3.人群特征及出行訴求
 

產城融合帶來未來業態的大規模更新,將改變科學城人群構成,其中科學工作者作為特征的新興群體,將呈現年輕化、國際化、高流動、高帶眷等特征。據統計,杰出科學家做出重大貢獻的最佳年齡在25-45歲之間,預計光明科學城90%的科學家在45歲以下??茖W城工作者中,超過50%為流動科研人員、25%-50%的科研人員為國際科研人員??茖W工作者出行范圍較小,54%的人群基本上在10-15分鐘步行圈內活動??茖W工作者同時保持高帶眷的特點,75%的家庭有子女,80%家庭有老人。年輕的科學家需要辯論/交往空間和靈感空間,以及滿足業余愛好和休閑生活的活力空間,對出行品質有較高要求。旺盛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等出行偏好一站式服務配套,要求快速、準時、安全。作為家屬的老人和兒童注重生活出行的便捷、無障礙。

 

科學城除特征的科學工作者群體外,還將出現高校學生、景區游客等人群。高校學生出行率不高、出行期集中、空間較廣、方式多樣,要求科學城通過道路、軌道、公交等方式與空鐵樞紐進行良好銜接,并具備完善的各交通系統,以及各系統間的高效融合。游客來源廣域化、出行集中化、群體年輕化、方式差異化,需要便捷的城際交通服務,并依賴發達的公共交通進行集散,對交通的品質和舒適性有較高要求。

 

 

04 產城融合下光明科學城交通規劃策略

 

新城綜合交通體系承擔著人口導入、空間布局與新產業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3]。在融合新城的發展背景下,光明科學城的內部出行和外部出行需求均較為旺盛。以產城融合為切入點,外部出行主要連接產業聯系密切的各節點及主要對外樞紐,內部出行重點關注多種方式的高效銜接,以及良好的出行體驗。

 

1.對外出行重點聯系各級中心、空鐵樞紐
 

面向產城融合的功能提升和產業升級,光明科學城應重點加強與廣深港澳科創走廊沿線創新節點的聯系,借助城際、軌道、高快速路等方式,實現各節點間人暢其行,貨暢其流。產業更新后新的特征人群中,科學工作者、高校師生、外地旅客有旺盛的國內國際出行需求,需要便捷的空鐵出行條件,應實現灣區范圍交通設施的互聯互通。

 

策略一:交通先行,實現雙核半小時、各級中心一小時直達
 

優化調整深莞增城際在光明段線站位分布,構建“一橫三縱”的軌道快線網絡,串聯福田、前海雙核和主要科創中心,實現一小時覆蓋全市功能中心。構建“三橫三縱”的高快速路網體系,強化與市中心區及周邊區域的快速交通聯系。

 
圖片
 
光明科學城對外城際聯系
 
 
圖片
 
光明區軌道快線優化圖
 
圖片來源:《光明區綜合交通規劃》

 

 

策略二:樞紐帶動,內優外聯提升區域輻射力
 

提升光明科學城既有樞紐,加強與灣區樞紐間的聯系,強化對國際、國內兩個扇面的輻射力。

 
圖片
 
光明通達世界、直達內地的交通聯系示意圖
 
圖片來源:自繪

 

提升光明城站樞紐能級。結合贛深鐵路引入,將光明城站由中間站提升為輔客站。通過廣深第二高鐵釋放廣深港客運專線部分長途功能,在廣深間開通更多的城際班次。

 

 
圖片

 

 
灣區鐵路建設規劃圖

 

 

 
圖片

 

 
灣區空鐵樞紐布局

 

 
圖片來源:《光明區綜合交通規劃》

 

加強與灣區重要樞紐聯系。利用灣區城際網絡,實現1小時內直達香港及廣州國際機場,30分鐘至深圳機場,確保航空出行時效。利用既有軌道6號線,加強與深圳北站的聯系。

 

2.內部強化出行方式融合、提升體驗
 

理想的城鎮交通體系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宜居、可持續發展和生態適宜[4]。光明科學城力爭打造高品質城市服務區,營造有利于科研的生活環境。面向特殊人群的高效通勤要求、復雜出行鏈和良好出行體驗需求的特點,應適應城市開發建設,完善公交體系,加強多種交通方式銜接,結合科學城的生態本底,提升出行交通品質。

 

策略三:綠色交通,打造品質化新城,提升出行體驗

 

完善內部軌道網絡密度,實現主要功能區間軌道全覆蓋。并通過開通園區內部接駁車、風雨連廊設施建設等,加強軌道站點接駁,構建以車站為核心的高品質步行、騎行、公交換乘網絡。

 
圖片
 
科學城軌道與內部功能區關系示意
 
圖片來源:自繪

 

光明科學城內科學裝置集群和產業轉化區分散布局在光明中心區周圍,內部交通系統相對獨立,但彼此間存在有機聯系。針對不同區域特征,在內部制定特色化的交通系統,外部實現多環串聯的直接聯系。

 
圖片
 
科學城分區概念圖
 
 
圖片
 
“三環”概念方案
 
圖片來源:《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

 

北部裝置區試點智慧交通,打造環裝置區智慧環道;中部結合功能布局,構建步行友好、街道活躍的科學環廊;南部融入自然景觀,營造生態適宜的光明綠環(綠道網絡)。

 
圖片
 
光明中心區科學環廊示意
 
 
圖片
 
光明鳳凰城光明綠環
 
圖片來源:《光明綠環鵝頸水和東坑水水系二層連廊詳細規劃設計》

 

 

 
結語
 

新城建設是灣區空間結構優化、城市創新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本文通過總結科學城發展規律,明確光明科學城未來產城融合的融合新城發展模式,并基于光明科學城大規模產業更新的前提,著眼于產業變動下的重點人群,分析特征人群出行特點及需求,明確光明科學城對外和內部交通重點,總結未來交通的發展方向,針對性地提出“交通先行、樞紐帶動、綠色交通”三個策略,指導未來光明科學城綜合交通發展,并為科學新城交通發展戰略提供借鑒。

 

深城交在交通領域深耕二十余年,擁有一支高素質、高學歷、業務經驗豐富的專業隊伍,技術成果涵蓋規劃、設計、建設、管養、運維、智慧化、數字化等業務,近年來針對香蜜湖片區、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光明科學城、北站商務中心、空港新城等深圳市未來重點發展區域開展了一系列綜合交通及專項交通規劃研究,長期為政府相關主管部門提供全流程、多專業、精細化的決策支持與技術服務。

 

 

 

參考文獻

[1]石碧華.我國科學城建設的現狀和出路[J].理論視野,2012(04):19-20.

[2]彭勁松.我國科學城的定位和戰略功能布局——以重慶為例[J].城市,2018(10):3-12.

[3]陳小鴻.新之城與城之新:上海新城與新城交通的思考[J].上海城市規劃,2021(4):14-21.

[4]黃良會.城市化和城鎮化客運交通思維的重新審視[A].新型城鎮化與交通發展——2013年中國城市交通規劃年會暨第27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

[5]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光明區綜合交通規劃(2019-2035)[R].2020.

[6]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光明科學城片區綜合交通規劃研究[R].2021.

[7]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深圳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草案)[R].2021.

[8]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光明綠環鵝頸水和東坑水水系二層連廊詳細規劃設計[R].2019.

 

 

交通規劃一院

撰寫:任 浩

審核:周業利

審定:徐正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