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分享 | 非常規交通微創新措施在中小城市的有序推廣應用實踐 —— 以佛山南海區為例
引言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機動化進程顯著加快,高速增長的機動化出行需求與狹窄的道路設施資源之間的“供需矛盾”愈加激烈。由于中小城市相對于大城市在道路設施、管理和市民組成上的天生差距,此種狀況對于經濟相對發達、但發展粗放的中小城市更為顯著,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突出,交通治理工作的開展已然刻不容緩。本文以《南海區交通治理技術平臺(2017-2020年)》項目為依托,詳述幾項非常規交通微創新措施在佛山市南海區的應用方案及情況,并以桂瀾路-佛平路路口直行待行的實施為例,從設施、宣傳、管理等多角度提出“創新而不失親民”的保障工作,有序推廣非常規交通微創新措施在中小城市的應用,為其他城市的交通治理新措施屬地化實施工作提供參考思路。
01 經濟發達的中小城市面臨的交通擁堵問題特征
對于一些工業實力基礎雄厚的中小城市而言,其經濟發展水平更加發達,直追部分一二線城市,其除了具備一般中小城市的道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交通管理粗放、交通參與者交通法規及安全意識薄弱等普遍存在問題之外,其居民出行私有機動化水平更高,優質的發展、生活、休閑資源高度集中于有限的城市核心發展區,核心區的交通擁堵問題更加突出。同時,由于高度發達的經濟和高度集中的資源影響,使得核心區域用地高度開發,土地利用開發成本驟增,可用空間資源更加有限,如何有效治理城市交通問題成為了當前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借道左轉、潮汐車道、待行區等非常規的交通微創新措施是近年來治理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常用的手段,尤其是城市用地高度緊張的老舊中心城區。“以外科手術刀精準治療城市擁堵癥結”、“以繡花的功夫塑造城市新形象”是交通微創新的新名片。其具有工程量小、周期短、見效快、對正常交通流運行影響小、“花小錢辦大事”的優勢。交通微創新措施本質上對道路的時空資源的重優化配置,其交通運行規則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常規交通規則的突破,駕駛員首次接觸時可能出現“不知道怎么走?”、“不知道是什么,不敢走?”、“是不是走錯了?”等問題,因此在路口處出行一些異常停車或違章等行為,甚至可能導致交通事故,致使實施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起到反效果,造成交通管理部門及駕駛員的不良感官,無法有效推廣使用。
目前深圳、北京等一線大城市對交通微創新措施的應用已十分成熟,并不斷推陳出新,然而其他的城市尚且還是處于試探階段。對于中小城市來說,由于城市經濟及文化特征影響,道路交通基礎設施水平不高,出行者安全意識、交規意識較弱,對于城市新治理觀念認知不足。針對此類城市的交通擁堵治理,如何能夠讓市民能夠淺顯易懂的理解交通治理新措施的本質、意義以及可以帶來的價值,輕松明晰新措施下的運行規則,做到“會走”、“敢走”、“愿意走”、“樂于走”,切實發揮功效,是治理城市交通擁堵的關鍵。下面佛山市南海區為例,闡述交通微創新措施在城市交通擁堵治理過程中的應用,并重點以一項直行待行實施過程中,在設施、管理和宣傳方面的保障工作為例,對如何有序、有效地推進非常規的交通治理新措施的屬地化落地實施進行探討。
02 交通治理新措施在南海區交通治理的應用案例
2.1 南海區城市發展及交通發展概況
南海區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毗鄰廣州市,為全國工業百強區縣第二,形成了以紡織、汽車、機械裝備、家用電器、五金、有色金屬加工等為主的產業體系。2019年全區常住人口303萬人,GDP產值3176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746億元,占比55%,從業人員占比70%,工業為主要產業。
圖1 南海區2019年三大產業經濟量(左)及從業人員(右)結構圖
2019年年末該城市機動車保有量111.33萬輛,年均增長率9.8%,私人小汽車92.99萬輛,增長率9.4%,機動車出行需求高。目前,該城市處于城市軌道、道路大基建時期,施工占道多,基于240億條全年度公交、出租GPS數據監控分析,該區中心城區年度高峰期平均車速24.6 km/h,核心區高峰期平均車速18.6 km/h,長期低于全國城市擁堵20km/h的低限值,城市交通擁堵態勢嚴峻,繼續開展治理工作。
圖2 高峰期南海區平均車速分布情況
2017年,我中心受佛山市南海區交通運輸局委托,針對南海區中心城區開展為期3年的綜合性交通治理工作,重點針對42個南海區中心城區擁堵問題突出的“點、線、面”開展交通治理改善方案編制和項目落地跟蹤和評估優化工作。
圖3 南海區中心城區交通綜合治理重點“點、線、面”項目分布
2.2 交通微創新措施應用案例
針對南海區一批擁堵問題突出的節點,借助南海區公交和出租車運行數據從宏觀層面把握點線面項目交通擁堵狀況分布特征,再以無人機調查和現場踏勘為補充,分析交通擁堵機理,準確把握擁堵致因,引入了一系列的微創新措施治理交通擁堵問題。
南海區的重點擁堵節點主要集中于城市南北向的南海大道、桂瀾路2條主干道與其沿線東西向主干道相交節點的擁堵,交通微創新挖潛治理工作過圍繞其展開,主要包括:南海大道-海五路路口、桂瀾路-佛平路路口、桂瀾路-南桂路路口等。
2.2.1 南海大道-海五路路口借道左轉、潮汐車道
區位:為南海區中心城區和千燈湖片區北大門,承擔中心城區對外的的通過、轉換功能;
問題:早、晚高峰期路口交通量高達7800pcu/h,北進口高峰期排隊長度大道750m,接近桂江立交,其中左轉通行能力嚴重不足,左轉車輛占用直行車道排隊,降低北進口通行效率10%~20%。西進口早高峰過飽和,排隊長,對出口方向的流量比為西進口:西出口=3:1,潮汐特征明顯,道路交通資源未能充分利用。
措施:北進口引入佛山市首個借道左轉(7:00-20:00,出于安全考慮,夜間停用),西進口引入首個潮汐車道(早高峰7:00-9:00)。充分發揮微創新措施的優勢,挖潛道路節點時空資源,提升節點通行能力。
圖4 以借道左轉(左)、潮汐車道(右)為核心的綜合改善措施
2.2.2 桂瀾路-佛平路路口直行待行
區位:位于桂城中心核心區,節點處佛平路主線橋梁上跨,地面輔道與桂瀾路十字信號燈控。
問題:橋底路口空間5000m2,高峰期路口整體飽和度1.1~1.3,南、北進口直行方向通行能力嚴重不足,高峰期排隊超400m,有溢出至上游路口的隱患。
措施:以南、北進口各增設3條直行待行車道為核心的交通綜合治理措施。
圖5 以直行待行為核心的綜合改善措施
2.2.3 桂瀾路-南桂路路口外側左轉
區位:位于桂城核心區,佛平路南側,主-主相交;
問題:北進口輔道左轉需求高,左轉車流短距離換道,大量主、輔車流交織,致使路口北進口交通秩序混亂,通行效率低下,常溢出至桂瀾路-佛平路口。
措施:綜合制定了以北進口增設外側左轉車道為核心的綜合的交通綜合治理措施。
圖6 以外側左轉為核心的綜合改善措施
03 非常規交通微創新措施的有序推廣實施保障
由于交通微創新措施的交通運行規則相交于常規交通法規突破,為了能夠讓駕駛員快速熟悉新措施的運行規則,保證交通微創新措施的順利有效實施,需結合屬地的駕駛員出行習慣和管理特征,從細節上提供更好的保障措施。下面以桂瀾路-佛平路路口直行待行為例,介紹從設施、管理及宣傳等方面進行全方位保障措施,推進具體實施。
3.1 設施上:清晰易懂化
結合屬地特征,除采用遠、近燈結合的手段之外,設計專屬“紅黃綠三色+文字指引LED顯示屏”,配套專屬運行規則:“LED顯示屏紅色在停車線后停,黃色進入待行區停,綠色通過路口”,清晰易懂的設施配合淺顯易懂的口訣,讓首次接觸駕駛員也能夠輕易的懂得直行待行區運行規則,有序無誤的運行。
圖7 三色+文字LED待行區指示牌
3.2 宣傳上:循序漸進,多時段、多手段的全領域宣傳覆蓋
宣傳工作分三個時段開展:
①公眾知悉階段——開通前一個月,通過政府權威發布微信公眾號及網站等媒體發布新聞,闡明新措施的實施消息、原因及原理;
②公眾漸知階段——開通前1~2周時間內,將新措施運行規則編撰成為“易記、易懂、易用”的口訣,采用電臺、電視、報紙、微信、微博等多媒體手段發布新措施運行指引,讓公眾對新措施的運行規則了解;
③公眾深知階段——開通前3天內,借助各種媒體手段,連續、定時輪番播放新措施運行指引,讓新措施深入人心。
圖8 實施宣傳保障知悉(左)、漸知(中)、熟知(右)
3.3 管理上:全方位現場的專業引導
開通新措施的現場,配備專業交警、協警于各關鍵點位,管理及指引駕駛員,包括指引“何時走?”、“走哪里?”、“怎么走?”、“什么時候停?”等,全方位指引需持續2周或以上,讓新措施運行規則深入人心。
3.4 后期跟蹤評估優化
實施完成后,由專業人士開展持續一周的交通運行監控,評估新措施實施效果,識別并解決新措施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并補充優化,使得實施更加高效有序。
04 非常規微創新措施實施成效
通過南海區各方的努力,南海大道-海五路口等一批交通微創新措施在南海區的應用落地。實施后,南海大道-海五路路口的借道左轉提升路口北進口通行能力23.5%,潮汐車道提升西進口通行能力11.5%,路口整體通行能力提升17.9%;桂瀾路-佛平路路口直行待行提升原最擁堵的北進口通行能力25%,提升整個路口通行效率8.0%;桂瀾路-南桂路路口外側左轉提升了北進口通行能力11.7%??偟膩碚f,通過一系列的交通微創新應用實施,提升了應用節點10%以上的通行效率,取得了“點上出彩、線上開花、面上結果”效果。
許國副市長、區長顧耀輝、副區長黃頌華等市區兩級領導多次現場調研南海中心小學、南海大道-海五路路口的交通治理現場,予以高度肯定,人民日報以“繡花治堵”為題對南海區綜治工作進行專題報道并給予高度贊揚。南海治堵模式成為全市推廣的標桿工程。
圖9 人民日報:佛山南海:以“繡花”功夫治交通擁堵難題
此外,在南海區中心城區交通綜合治理工作中,還重點針對燈湖小學、南海中心小學等一批學校開展了專項交通治理工作。實施后,南海中心小學高峰期學校周邊道路通過交通量提升30%、擁堵時長減少42%、通過擁堵路段時長縮短23%,總體上取得了“一升兩降”的好效果;南海實驗小學周邊道路擁堵車速提升20%;燈湖小學和桂城中心小學擁堵時段縮短40%,通過擁堵路段效率提升1倍,基本消除違停影響問題。
總體上,通過一系列的擁堵節點和學校周邊區域的治理工作,南海區3年來在小汽車較2016年新增24萬輛、地鐵2、3號線以及一環高速化改造全面施工的情況下,2019年全區小汽車高峰車速為28.5km/h,比2017年提升8.8%,中心城區高峰車速24.1km/h,比2017年提升5.2%,比佛山市中心城區高約6.2%。整體上保持我區高峰交通的平穩運行。
圖10 南海區3年來的高峰期運行車速
總結
通過在中小城市南海區幾個非常規交通治理微創新措施的落地實施工作的參與,針對新措施的屬地化應用有以下幾點思考感悟:
(1)科學詳實的交通大數據剖析城市交通擁堵致因,是治理城市交通擁堵的最有力工具。充分深入的大數據分析可詳細把控城市交通運行狀態及城市擁堵形態,宏觀、微觀的交通數據藍圖把控城市治理源頭,精準施策,高效治理城市擁堵。
(2)清晰易懂,有特色的創新保障設施及管理規則,更容易指引市民熟用新措施。結合屬地市民出行特征,從設施上建立更加精細、符合屬地駕駛員群體駕駛習慣特色的保障設施;從交通管理規則上,建立更加清晰、簡單、易懂的指引系統,配備專業且齊全的管理人員和管理措施,使得駕駛員可以“流程式”的理解、操作和熟悉新措施,發揮新措施效用。
(3)無死角的全領域宣傳,完善的現場交通管理保障,連續的后期優化保障可提升創新事務的有效轉化。覆蓋全方式、全時段的實施措施宣傳,大量的現場協管指引人員,連續的后期專業跟蹤優化保障,使得公眾對新措施的實施由“聽說”、“漸知”、“熟知”到“熟用”,循序漸進,日趨佳境,更好的處境新事物的有效實施轉化。
總體上來說,非常規交通微創新措施在中小城市的屬地化應用,當以詳實的交通大數據為支撐,以創新且不失親民的交通設施及管理規則抓手,以全方位的宣傳、現場管理及后期保障助力,全面促進新措施在新城市的扎根,使得“創新文化”與“地方水土文化”融合,推進城市交通治理打造,為其他城市的交通治理新措施的實施提供參考思路。
深城交致力于城市交通治理綜合提升,以深圳為試點立足典范,深度發揮微創新措施治理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形成了一套集合了“規劃+方案+設計+實施”的全周期服務體系,先后推廣于佛山、東莞、南昌、湛江等城市,取得了良好的應用示范。通過深城交近20余年以來在大數據、模型研發和新事物探索等方面的成果不斷積累升級,對標交通強國“四個一流”的建設標準要求,適應新時代城市治理要求的提升,未來將進一步集聚與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數據治理、基層賦能和場景示范等方面,以數據驅動城市治理升級,形成全球城市精細化、智慧化城市交通治理典范,為國家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樣板。展望未來,深城交將堅持以“讓交通與城市更美好”為使命,致力于成為全球領先的城市交通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者,營造更加暢順、和諧、美麗的城市。
參考文獻
[1]樊攀, 烏夢達. 繡花功夫治小巷:北京街巷長"編織"城市新面貌[J]. 中州建設, 2018(1):65-66.
[2]孫燁垚, 于豐泉, 黃朝陽. 談面向交通安全的街道精細化綜合設計[C]// 2018年中國城市交通規劃年會.
[3]佛山市南海區人民政府. 2019年佛山市南海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佛山:佛山市南海區人民政府,2020.
[4]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南海區交通綜合治理技術平臺年度匯編報告(2018-2019年度)[R].深圳: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2019.
佛山、珠海分院
撰寫:劉 敏、趙 磊、劉祥峰、張振華
審核:劉祥峰
審定:趙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