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激情亚洲视频欧美-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推荐

技術分享 | 基于街道分類手段的城市低等級道路精細化提升方法研究——以深圳市福田區次支路系統為例

近年來,回歸人性化日益成為國際城市交通發展的共識,各發達國家陸續總結街道設計理論研究,設計理念由單純提升道路機動化通行能力轉變為給予所有交通參與者以平等路權,由重視“效率”轉變為重視出行者體驗。隨著設計理念的轉變,街道設計導則手冊及相關設計指南逐步推行,完整街道設計項目廣泛實施,交通網絡系統可持續化發展,城市居民生活品質持續提升。

 

在全新國際形勢下,國內各大城市也在慢行復興方向不斷探索,以深圳市福田區為例,在城市慢行建設中不斷推進、步步為營,為深圳高質量發展貢獻 “福田力量”:福田中心區高標準示范建設、《深圳市福田區街道設計導則》正式出版、重點片區綜治改善、名片道路品質提升工程等一系列工作的開展,成效顯著。

 

但由于重點名片項目的空間局限性,以及街道設計導則并不具備法定效力,導致二者均難以普適化提升城市整體街道品質。在重點片區、重要道路之外,低等級城市道路系統——城市次支路占據著絕大部分城市空間,卻仍受到傳統車本位規劃理念影響,廣泛存在慢行首位度低、網絡不連續、品質參差不齊、通行體驗差等問題。

 

福田區內(不含中心區)共有次支路231公里,占市政道路總里程的64%,數量龐大,分布密集。它們不僅承擔交通通行功能,更是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活動場所,是城市文化、歷史的空間的重要載體。本次研究結合《福田區次支路系統調查及提升方案研究》項目,探索以道路精細化摸查為基礎,貫徹街道分類的分析處理手段,形成街道全要素改造提升項目庫,落實以人為本的高標準慢行交通要求,助力低等級道路系統高品質改善提升。

 

 

01 街道信息普查

 

依據街道普查,把控低等級城市道路共性特征。由慢行角度出發,摸查調研街道設施,本次研究建立福田區次支路現狀全要素速查庫,明確次支路道路的類型、斷面情況、通行情況、現狀照片等5個方面的25個現狀細項指標。

 
圖片
 
圖1 福田區次支路現狀情況速查庫

 

 

以福田區為例,共存在5處共性特征:

 

1.慢行活躍度高。依據百度POI數據,次支路活躍界面如臨街商鋪、開放綠化等可占全區街道活躍界面的80%。低等級道路系統是城市人群活動的主要載體。

 

2.道路空間局促,慢行考慮不足。58%的次干路道路紅線寬度低于深標下限,小于25m,51%的支路道路紅線寬度低于深標下限,小于12m。步行道寬度小于2m的占比45%,自行車寬度2.5m以下占比98%。

 

3.慢行連續性差。自行車道網絡覆蓋率僅為8.12%,自行車道連續長度超過3km的路段幾乎沒有,路口等過街節點處騎行坡道不連續情況廣泛存在。

 

4.街道功能缺失。街道針對實際居民活動特征無差異化處理,未考慮道路周邊居住、辦公、商業等不同類別地塊的不同人群需求,街道活動性功能缺失,如生活類街道的休憩功能,辦公街道的快速集散功能等。

 

5.機動車運轉流暢。次支路系統機動車通行整體流量不大,但高峰時段部分道路存在緩行變化。緩行路段中,次干道約80%飽和度小于0.5,支路60%飽和度小于0.5,降速原因主要受機非及人車混行、路段臨時停車、無信控節點擁堵倒灌等交通秩序因素影響。

 
圖片
 
圖2 主要次支路運行速度變化

 

 
圖片
 
圖3 次支路飽和度占比圖

 

 

02 街道評估分類

 

次支路道路分布眾多,道路問題不盡相同,需求差異化明顯,難以通過找尋共性問題實現整體提升。如何精準識別痛點問題,制定改善方案,成為重中之重。

 

研究以街道分類為核心,分三步制定改善方案,即“分類→評估→識別”:結合道路實際功能,提煉道路特征,將街道歸納分類,各類分別確定評估指標并識別核心問題,“量身定制”街道改善方向。

 

1.分類:結合福田區實際,“一對一”落實街道分類

 

綜合考量福田區整體城市特點、 POI吸引點分布、臨街界面分布、人口崗位分布、道路實際使用功能等因素,將全區次支路分為5大類,8小類:生活類(社區類、舊村類)、辦公類(商廈類、廠區類)、商業類(商鋪類、綜合體類)、交通類及景觀類,并匹配全部次支路特征,落實次支路分類。

圖片
 
圖4 街道分類因素參考

 

 

2.評估:分類制定評估標準,精準辨識道路評分

 

結合道路分類,分析各類道路主要通行方式、核心使用人群及其核心訴求,考慮各類道路的活動性、特色性、通過性評分權重占比,制定評分標準,評估道路實際使用情況。

 

交通系統角度分析:即由機動車、步行、騎行維度評估,全區機動車運行狀況良好,各類道路中機動車評分均較高,但步行及騎行系統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道路分類角度分析:即基于5類道路分類維度評估,交通類道路整體均分最高,為78.6分,辦公類、商業類及景觀類其次,生活類均分最低,為61.1分。其中生活類道路66.9%道路低于70分,廣泛存在慢行不連續,休憩及穩靜化功能缺失等問題;辦公、商業及景觀類道路約40%均低于70分,部分道路存在慢行空間不連續、道路品質不高、配套功能缺失等問題;交通類道路均分基本均高于70分,運轉較為流暢。

 
圖片
 
圖5 街道分類評分權重

 

 

3.識別:分析道路運行情況及評估結果,識別各類道路痛點問題

 

建立分類街道設施模型,各類道路慢行痛點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生活類:兒童及老年人出行不友好、步行首位度低;

 

辦公類:慢行空間不連續、地塊進出擁堵、廠區型道路存在產業交通缺乏管理問題;

 

商業類:步行品質較低、軌道公交銜接、商鋪類道路存在貨車臨時違停問題;

 

交通類:車行秩序亂、車輛違停、道路緩行;

 

景觀類:景觀資源單調封閉、騎行可達性低。

圖片
 
圖6 生活類次支路核心問題圖

 

 

03 街道改造方案

 

結合道路分類評估、痛點辨識結果,廣泛收集研究相關街道導則指引,如《上海街道設計導則》、《南京城市街道設計導則》、《深圳市福田區街道設計導則》等,并結合福田區實際,明確各類次支路核心改善目標,制定改善提升側重及具體改善措施方案,并落實到具體道路,形成全區次支路改造措施庫。

 
圖片
 
圖7 分類街道改善目標

 

 

以生活類為例,以“宜居友好”為改善目標,重點針對居民通勤、兒童通學、老人休閑等活動訴求,提出3項改善側重:

 

1.保障步行空間,提升步行體驗。一是壓縮綠化帶、公交站點等設施,拓寬人行道寬度;二是結合清理通道空間設施侵占、多桿合一等手段,厘清人行道設施,釋放有效步行空間;三是結合鋪裝翻新,提升人行道品質。

 
圖片
 
圖8 改造前后對比
 
 
圖片
 
圖9 改造措施分布圖

 

 

2.打造兒童/老人友好型街區。針對學校、醫院等片區,增加交通設施穩靜化設計、無障礙設計,并針對學校周邊家長接送需求,劃定等候座椅、休閑涼亭等休憩設施空間。

 
圖片
 
圖10 改造前后對比
 
 
圖片
 
圖11 改造措施分布圖

 

 

3.完善騎行路權,序化停放區域。針對中小學周邊存在的騎行需求,考慮壓縮機動車道寬度等手段,重點完善周邊非機動車道網絡;另一方面結合騎行需求分布,劃定非機動車停放空間。

 
圖片
 
圖12 改造前后對比
 
圖片
 
圖13 改造措施分布圖

 

 

04 示范路段改造方案

 

篩選8類次支路中的典型道路,在全區次支路整體改善提升方案的基礎上,搜集片區綜治、片區交通專項研究等相關已有規劃方案,基于對現狀空間、運行特征的詳細調研,精細化制定示范道路改造方案,為同類型次支路改造提供示范參考。

圖片
 
圖14 典型道路詳細改造圖

 

 
結語
 

次支路雖道路等級低,但確是分布最廣泛、市民感知最直接的城市公共空間,應由規劃角度予以足夠重視。本次研究結合《福田區次支路系統調研提升》項目,提出由街道普查出發,圍繞街道分類手段開展“分類→評估→識別→提升”的全鏈條改造提升方法,更直接的契合市民的實際活動訴求,更切實的改善道路品質,為低等級道路系統整體提升方案提供解決思路。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人們對城市街道公共空間體驗訴求的升高,深城交踐行交通強國“綠色共享”理念,探索“規?;?精細化”的街道治理提升整體解決方案,結合項目實踐,推進慢行復興,激發城市活力,讓城市更美好、讓市民更幸福。

 

 

交通規劃一院

撰寫:李昌東

審核:黎昱杉

審定:徐正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