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激情亚洲视频欧美-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推荐

技術分享 | 立體過街設施助力城市慢行品質提升 —— 以龍崗區為例

引言
 

自深圳市實施“東進戰略行動方案”以來,龍崗區圍繞“雙核引領、多輪驅動”采取了一系列舉措,交通建設方面,以軌道交通建設為引擎,線網建設加速,轄區運營軌道總里程達到55公里以上。與此同時,深惠城際、深大城際、龍大城際、16號線南延、10號線東延、17、18號線等軌道線路近期待建,而現狀龍崗區慢行系統建設滯后,人行過街矛盾突出,空中連廊建設不成體系,軌道慢行接駁不便,難以契合站城一體發展的理念。在此背景下,我中心開展了立體過街設施規劃布局的專題研究,重點面向兩個問題:一是怎樣建立適用于龍崗的設施布局原則;二是如何讓過街設施在發揮自身功能的基礎上激活片區內核,盤活商業氛圍,打造城市名片。

 
圖片
 
圖1 人行過街天橋
 

 

圖片
 
圖2 空中連廊

 

 

01 現狀人行過街問題分析

 

龍崗區現狀人行過街矛盾突出,經調查研究,總結問題如下:

 

1.過街設施不足,行人繞行較遠
 

干線主干道及以上等級道路過街設施設置較少,部分區域行人過街需繞行1km以上;大多平面過街通道通行能力不足,過街行人與機動車輛沖突嚴重。

 

2.過街設施與交通、公配等城市要素接駁不便

 

現狀平面過街通道及人行天橋與軌道站、公交站、共享單車??奎c等接駁距離較遠;醫院、學校、商圈、辦公密集區等客流密集地點缺乏過街設施。

 

3.人行天橋品質不高,行人使用體驗較差

 

龍崗區36%的天橋未設雨棚,多數天橋沒有無障礙坡道,行人使用體驗較差。

 

4.連廊缺乏建設指引,布局結構不成體系

 

空中連廊缺乏上位統籌規劃,龍崗區現狀22個地鐵站,僅有5處設置人行連廊與建筑連接,且連接通道單一,未能發揮連廊對城市空間的拓展延伸作用。

 
圖片
 
圖3 五和大道華為坂田基地段人車沖突
 
 
圖片
 
圖4 環城路天安云谷段行人違規橫穿道路

 

 

02 立體過街需求分析

 

立體過街設施一般分為過街天橋、地下通道和空中連廊,可大幅提升過街通行能力,兼具安全、舒適的優點;同時也存在增加走行距離、割裂城市景觀等負面影響,并非適宜任何城市地區,那么龍崗區需要發展立體過街嗎?

 

1.人口總量大,慢行出行比例高,龍崗市民多數依賴步行和自行車出行。

 

龍崗區常住人口250.86萬,居全市第二,且近6年年均增長率達4.4%;龍崗區全方式出行中,步行和自行車占57%;5公里內短距離出行中,步行和自行車占比58%,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居民對步行和自行車出行依賴程度較大。

 
圖片
 
圖5 龍崗區歷年人口趨勢圖
圖片
 
 
圖6 深圳市慢行出行比例示意圖

 

 

2.問卷調查表明:行人普遍首選立體過街設施完成過街,尤其是人行天橋。

 

為了研究設施類型、等候時間、繞行距離等因素對過街行為選擇的影響,我們在龍崗區開展了問卷調查,對數據整理分析得出主要結論如下:

 

(1) 龍崗區步行系統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行人過街不便,66%的被調查者認為龍崗區缺乏立體過街設施,安全性較差。

 

(2) 行人普遍首選立體人行過街設施完成過街,尤其是人行天橋。

 
圖片
 
圖7 行人認為步行系統存在的問題
 
 
圖片
 
圖8 人行過街設施選擇傾向圖

 

(3) 行人可忍受等待過街時間普遍在90秒以內,可接受的人行過街設施的繞行距離普遍在150米以內。

 
圖片
 
圖9 行人忍受等待過街的心理極限時間圖
 
 
圖片
 
圖10 行人接受的人行過街設施的繞行距離圖

 

由此可見,龍崗區慢行人數眾多,且普遍傾向于選擇立體過街,因此在“三網融合”、“站城一體”、“慢行提質”的發展背景下,立體過街設施正是龍崗所需。

 

 

03 案例借鑒

 

參考廣州、美國明尼阿波斯、香港中環CBD等城市地區的立體過街設施建設案例,可以看出:隨著人們從“以車為本”向“以人為本”的交通觀念轉變,國內外各大城市更多的關注行人系統的舒適性和安全性。

 

1.“以人為本”的人行天橋

 

廣州市根據人口的密度分區,建立了相應的過街設施布設標準:商業區每100-200米、中心區每250-300米、邊緣區每500-800米設置一座過街設施,全面解決廣州市民反映突出的“過街難”問題;香港人行天橋突出“以人為本,綠色出行”:落實“無障礙”的設計要點;體現與商業建筑相結合、與公交站臺相銜接的布局特色,引導“步行+公交”的綠色交通出行方式。

圖片
 
圖11無障礙上下坡道
 
圖片
 
圖12 與商業建筑二層銜接
 

 

圖片
圖13 與公交??空俱暯?/h6>

 

經驗總結:(1)天橋布設于高等級道路兩側,在滿足機動車行駛效率的同時消除道路對過街客流的阻隔,實現人車分流;(2)天橋建設應“以人為本”,落實無障礙設計要素;(3)天橋選址盡可能銜接公交站等接駁設施,引導綠色出行。

 

2.“開放連續”的空中連廊
 

明尼阿波斯擁有全球最大的連續網絡化空中連廊系統,總長約13km,跨越80個街區。連廊創造的舒適化步行環境,極大鼓勵了市民步行上班,2007年在全美調查的50個大城市中步行上班率排名第九。

 
圖片
 
圖14 明尼阿波斯空中連廊系統
 
 
圖片
 
圖15 明尼阿波斯連廊實景

 

香港中環CBD中環連廊系統位于香港港島北部,近維多利亞港,從1970年怡和大廈興建第一座過街天橋開始,由香港政府及中環各大地產發展商分期互聯建成。目前,整個系統直接串聯12座建筑,設置28個建筑和地面銜接點,并連接香港站和中環站。系統銜接區域內主要的商業和辦公建筑,將建筑單體網絡化,以此實現提高片區人氣、強化商業開發、拓展城市慢行空間的規劃意圖。

 
圖片
 
圖16 香港中環空中連廊系統
 
 
圖片
 
圖17 香港中環連廊實景

 

經驗總結:(1)空中連廊適用于公共性和開放性較強的高強度開發片區;(2)空中連廊系統重點串聯大型商業建筑、商務辦公建筑、以及大體量公共建筑等;(3)空中連廊與地面步行系統互為補充,實現服務片區內軌道樞紐接駁、通勤、購物和休閑的功能。

 

 

04 立體過街設施的布局原則

 

 

1.人行天橋遵循“功能歸類,按需分配”的原則

 

針對人行過街的幾類現狀問題,將行動策略與天橋功能相結合,劃分為A、B、C三類天橋,分別為便捷性天橋、安全性天橋和可達性天橋。

 
圖片
 
表1 人行天橋布局規劃要求總結

 

A類天橋的功能重點面向緩解平面過街壓力,難點在于計算產生過街壓力所需人流量的最小數值,以及如何判定數值的有效性。本文以標定有信號控制的路段過街行人流量為例,采用簡單的建模計算和仿真驗證的方式進行計算、求證。

 

圖片

 

當Tv+ Qp≥3600s時,說明平面行人過街設施已無法滿足行人過街需求,因道路機動車流量在一段時期內處于穩定水平,此時的行人過街流量即為設置立體過街設施的臨界值。

 

根據龍崗區道路交通專項規劃的預測分析,規劃路網實施后,路網流量將更加均衡,主次干道的飽和度基本處于0.75~0.80,計算得出Qp=1600~2000人次,即,行人過街流量≥1600人次/h,平面人行過街設施已無法滿足整個系統內的交通需求,宜設置立體人行過街設施來滿足行人過街需求。

 

經仿真驗證,在1200人次/h的行人輸入條件下,有效綠燈時間內可使等待行人順利通過,過街流暢;提升至1600人次/h的行人輸入時,一個信號周期內的有效綠燈恰好無法清除兩側過街行人,處于臨界狀態。

 
圖片
 
圖18 1200人次/h的人行過街
 
 
圖片
 
圖19 1600人次/h的人行過街

 

 

2.空中連廊秉承“合縱連橫,釋放潛力”的理念

 

空中連廊體系規劃應發揮其延展性與聚攏性的結構特點,依托軌道站點拓展城市立體生活空間,作為凝聚人氣的紐帶,激發片區潛力,促進站城一體化發展。

 

(1) 連廊系統的構建應重視與地面步行系統的相互協調:在高強度開發片區,以空中連廊為主導,地面步行系統作補充;在城市開發一般片區,以地面步行系統為主導,空中連廊作局部補充。

 

(2) 連廊的布局應明確主要服務對象:強調軌道站點、商業辦公和廣場綠地等開放性空間之間的聯系,重點服務各地塊之間的通勤、購物、休閑等需求。

 
圖片
 
圖20 各地塊之間的出行目的
 
 
圖片
 
圖21 錨固框架、局部靈活的布局概念圖

 

(3) 讓連廊成為“站城一體化”的發展媒介:加強連廊兩側商業開發,使過街人流更愿意選擇連廊出行,促進連廊與沿線商業的良性循環。

 

(4) “錨固基本框架、局部自由靈活”的布局方法:發揮政府統籌的作用,明確片區空中連廊的網絡功能,對基本框架提出規劃要求;在地塊內部可結合建筑設計條件,在保證連廊連通的情況下,自由靈活布設。

 

(5) 給予政策優惠,鼓勵連廊建設:以城市更新作為發展契機,政府給予開發商一定程度的容積率獎勵或提供地價優惠政策,鼓勵空中連廊的發展建設。

 

 

05 行動策略與布局方案

 

 

1.打造便捷舒適的慢行過街系統

 

以街道為單元進行人行天橋布局規劃,便于責任落實。通過流量調研、踏勘摸查,在現狀立體過街設施145座的基礎上研判既有規劃,保留原圖則102座,規劃新增61座人行天橋。

 
圖片
 
圖22 立體過街設施規劃布局方案
 
 
2.制定有效可行的天橋選址方案

 

結合道路、軌道近期建設計劃,與近期用地開發、城市更新、片區改善相協調,將45座符合條件的人行天橋列入近期建設計劃,開展選址條件詳細論證,考察地形條件、落實用地權屬,繪制用地范圍圖,確保方案可實施落地。

 
圖片
 
圖23 五和大道-吉華路口天橋詳細規劃圖

 

 

3.布設區域互通的樞紐廊道
 

以城市片區為單元進行空中連廊布局規劃。樞紐型片區,采取“貫通經絡,縫合肌理”的策略。如深圳東站片區,規劃“一環四射”形空中連廊,構建跨鐵路慢行空間,消除廣深鐵路及龍崗大道對城市片區的分割。

 
圖片
 
圖24 深圳東站空中連廊規劃圖

 

 

以軌道快線14號線接入為契機,結合布吉老街、南門墩城市更新構建環形連廊,并在四個象限分別延伸,共串聯15個重點地塊,形成2590米長的空中慢行網絡。購物廊道以空中連廊為主,地面為輔,地下通道作補充;通勤廊道考慮中深惠城際、21號線、31號線站點在地下,3號線高架;以地下通道為主,空中為輔,地面為補充;休閑廊道以地面為主,地下和空中連廊為補充。

 
圖片
 
圖25 深圳東站空中連廊效果示意圖

 

 

4.構建商辦一體的城市空間

 

城市中心型片區,采取“商辦聚攏,多元融合”的連通策略。如龍城中心片區,規劃形成中心放射型空中連廊布局,吸引3號線、31號線客流,承接21號線及深惠城際客流,以串聯周邊高容積率商辦建筑的連廊為媒介,觸發創新商務內核;依托龍崗河干流生態資源,打造休閑觀景平臺,實現多元融合發展。

 
圖片
 
圖26 龍城中心空中連廊規劃圖

 

購物廊道以空中連廊為主,地面為輔,地下通道作補充;通勤廊道考慮軌道線路的敷設形式,以地下通道為主,空中為輔,地面為補充;休閑廊道以地面為主,地下和空中連廊為補充。

 
圖片
 
圖27 龍城中心空中連廊效果圖

 

 
結語
 

優質的規劃方案不應局限于設施本身,側重思考如何挖掘附加價值,挖掘設施潛力甚至發揮布局結構的整體效應,以此為導向展開研究與設計;設施布局規劃領域普遍缺乏量化性的規劃指引,采用“數學建模+仿真驗證”的模式確定量化指標,應用仿真模擬技術將參數應用的效果可視化展現,便于分析判斷其合理性。深城交擁有一支業務經驗豐富的涵蓋規劃-建筑-工程-景觀-智慧等多專業協作的技術團隊,曾開展的一系列品質提升工程如福田區兒童友好型城市示范街區—園嶺街道百花二路宜學街區提升工程、五洲賓館庭院環境改造工程設計、蓮塘口岸交通連廊設計等均受到政府與市民的高度認可。深城交致力于打造國際一流、全球領先的高品質街道示范工程,將持續為解決交通問題,美化城市形象獻計獻策。

 

 

 

交通規劃三院

撰寫:衛星佩

審核:彭 建

審定:張貽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