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分享 | 濱海城區交通“十四五”規劃策略建議 —— 以深圳鹽田區為例
摘要:目前各地正開展交通 “十四五”規劃,如何把握當前城市和交通面臨問題以及未來五年發展趨勢,提出符合當地特色和需求的交通發展策略建議,是交通“十四五”規劃重點內容。本文以鹽田區交通 “十四五”規劃策略建議的提出為例,首先深入分析鹽田區當前交通面臨的關鍵問題,并緊扣鹽田區未來五年打造“宜居宜業宜游”濱海城區發展要求,提出對外構建快捷通道、對內發展綠色交通和特色旅游交通等發展策略,為城市空間緊湊、旅游資源豐富的類似濱海地區的交通規劃提供參考和借鑒。
引言
鹽田區位于深圳市中心區以東20余公里,常住人口24萬,轄區總面積75平方公里,建設用地24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65%,擁有30公里海岸線,是典型“小而美”的濱海城區。鹽田依托海港逐步延伸發展為具有綜合服務、旅游居住、港口物流三個功能各異的組團,各組團交通需求表現為城市交通、旅游交通、疏港交通三大類。本文重點結合城市和旅游交通近期面臨關鍵問題,以及如何契合鹽田區“宜居宜業宜游”的發展主題,形成未來五年交通策略建議。
01 交通面臨關鍵問題
1.1 對外可達性差制約鹽田融入區域
鹽田區位于深圳市中心區以東20公里外,但有相當一部分居民在中心城區就業,每日與中心城區的出行量約23萬人次,占總體機動化出行的70%。然而鹽田區與中心城區現有聯系通道常態性擁堵,既有軌道為普速軌道,缺乏快速聯系,出行時間偏長(公共交通出行全程需50分鐘),成為鹽田區對外通勤、商務出行最明顯短板。
圖1 鹽田區位以及公共交通可達性圖(來源深城交大數據平臺)
1.2 交通體系難以適應城市高質量發展
鹽田區是依托海港逐步發展為具備城市服務功能的城區,交通體系主要依賴道路交通,軌道覆蓋不足,慢行品質偏低,難以滿足城市高密度發展需求?,F階段城區骨架道路已經建立,常規公交線路和站點基本覆蓋全區,但交通出行仍較依賴私家車,組團間聯系道路經常性擁堵。城市交通、疏港交通、旅游交通相互干擾,現代化高品質綜合交通體系尚未建立,難以支撐鹽田區高質量發展。
1.3 旅游旺季交通嚴重擁堵影響競爭力
鹽田區是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東部華僑城、大梅沙海濱公園、小梅沙度假區是深圳市民休閑度假重要目的地。每年旅游旺季家庭游、結伴游占比高,游客偏好使用小汽車,旅游交通中小汽車占50%以上。因景區毗鄰主城區,當天往返游客占比高,集中抵離的出行需求導致景區道路、停車設施無法承載,主要通道、片區嚴重擁堵,干擾當地居民出行和疏港交通。
圖2 鹽田旅游交通分布及主要道路運行情況圖(來源深城交道路交通運行指數平臺)
02 城市交通發展趨勢
2.1 未來五年建設宜居宜業宜游濱海城區
鹽田區政府提出未來五年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濱海城區”的發展目標。“宜居”主要體現在城市品質升級,未來五年大力推進城市更新,優化城市服務功能和環境,對中心城區市民、人才形成很強吸引力,預計五年將增加4-5萬人口。“宜業”體現在產業升級和集聚,鹽田區未來五年推進鹽田河臨港產業帶、綜合保稅區建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并加快升級黃金珠寶、濱海旅游、航運物流等傳統產業,積極引進新興產業和發展創新經濟,預計五年增加3-4萬個崗位。“宜游”是鹽田區一張名片,未來五年加快東部華僑城、大小梅沙景區升級改造,提供更加高端、豐富多元旅游產品,景區影響力覆蓋大灣區甚至更廣范圍,預計未來每年接待游客達2000萬人次,是深圳東部未來重要高端休閑度假基地。
2.2 構建“宜居宜業宜游”相匹配的交通體系
1. “宜居、宜業”要求高效聯系灣區和市中心并構建高品質內部交通
未來五年打造“宜居”、“宜業”鹽田,需要進一步吸引中心區外溢人口和新興產業,與中心區通勤、商務交流與大幅增加,迫切需要與市中心建立快捷且成本可控的交通聯系。同時,鹽田河臨港產業帶作為廣深港澳科技走廊重要科創節點,需要加強與灣區科技交流合作,科技人員城際商務出行頻次高、效率要求高,鹽田亟需融入灣區快速交通網。對于鹽田城區內部,因空間尺度較小,生態條件優質,主要以中短距離通勤、休閑出行為主,適宜發展綠色交通,通過高品質交通環境提升“宜居宜業”吸引力。
2. “宜游”要求快捷抵達景區、提供多種交通選擇以及優質交通體驗
對標歐美、日本等世界著名濱海旅游地區交通模式,結合鹽田游客交通出行特征問卷調查,游客對旅游期間出行主要注重“快捷抵達景區”、“多種交通選擇”、“優質交通體驗”等。未來五年隨著鹽田區全面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景區影響力擴展至灣區范圍,高消費群體逐步擴大。有必要合理引導小汽車出行、提升公交效率來滿足游客從出發地與景區之間“快捷抵達”的要求,引入多樣化海陸空特色交通產品,滿足景區范圍“多種交通選擇”、“優質交通體驗”需求。
綜上,結合鹽田區“十四五”建設“宜居宜業宜游”濱海城區的發展趨勢,交通需要重點考慮“高效聯系大灣區、便捷連接市中心、高品質綠色交通、多元選擇優體驗”等方面。
圖3 交通策略示意圖
03 交通發展策略建議
3.1 高效聯系大灣區
“十四五”期間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城際鐵路網,促進灣區一體化發展,鹽田區應緊抓城際鐵路發展機遇積極融入灣區。一方面需要推動深圳市軌道18號線建設,利用18號線銜接深大城際、深惠城際以及廣深港高鐵,從而與廣州、東莞、惠州等灣區城市建立便捷聯系。另一方面應積極謀劃新增深汕城際濱海通道直接服務鹽田,加強鹽田與深港極核的聯系。通過以上措施可實現鹽田與灣區重要城市90分鐘可達,與深港極核40分鐘可達,為大灣區至鹽田商務、旅游出行提供高效交通保障。
圖4 鹽田融入灣區城際軌道示意圖
3.2 便捷連接市中心
緊抓深圳市軌道和干線路網規劃建設機遇,謀劃構建“軌道+道路”多通道便捷連接市中心。目前鹽田可通過軌道8號線與福田、羅湖建立通勤聯系,但部分長距離(南山、前海、寶中)通勤以及商務出行仍較依賴道路交通,現狀鹽田與市中心主要依靠深鹽二通道-羅沙路-濱河大道,其中羅沙路和濱河大道春風高架段是通行瓶頸,嚴重制約鹽田區與中心城便捷聯系。“十四五”期間春風隧道即將建成,羅沙路將推動復合通道擴容改造,鹽田區亟需抓住機會推動深鹽第三通道規劃建設,連接羅沙路復合通道,打通往市中心的新的聯系通道,提升與市中心的聯系便捷度。通過以上舉措可實現鹽田與市中心30-45分鐘可達,大幅提升鹽田區與中心區通勤、商務交通便捷性。
圖5 鹽田加強與市中心聯系示意圖
3.3 高品質綠色交通
契合鹽田城市空間特征和生態條件,打造“軌道+公交+慢行”高品質綠色交通。首先,鹽田區城市空間呈小尺度組團式分布,軌道8號線全線建成后將串聯鹽田3個組團,形成“珠鏈式”格局,非常適宜打造“軌道+公交+慢行”綠色交通體系,逐步轉變現狀城區短距離出行依賴小汽車的局面,支撐城區高密度發展。其次,鹽田區已具備城市綠道、海濱棧道、半山健步道、碧道等特色慢行系統,但城區內部慢行設施品質較低,因此鹽田應依照 “小而精”的發展思路,對街道進行精細化設計,為市民提供良好出行環境,將城區發展為品質交通典范。“十四五”期間鹽田區要力爭綠色交通出行占比由現狀74%提升至80%,通過高品質綠色交通為“宜居宜業宜游”提供支撐。
圖6 圍繞軌道、公交、慢行構建綠色交通示意圖
3.4 多元選擇優體驗
首先,針對旅游交通“快速抵達景區”的需要,鹽田區應合理調控和組織小汽車出行避免大面積擁堵,同時提高公共交通效率。一方面,“十四五”期間延續旺季景區出行需求管控措施,合理調控小汽車出游總量,“防堵于未出行”。并加強小汽車交通組織,在核心景區外圍建設旅游交通集散中心,有序截流小汽車,減少小汽車對核心景區影響。另一方面,為大眾游客提供高效率、優體驗的公交服務。積極引入軌道進入景區,加強軌道與大梅沙、小梅沙、華僑城核心景區的接駁服務。并探索引入多種類型的響應式和直達式公交服務,提升景區與全市主要客流地區、重大交通樞紐間公交銜接效率,滿足不同游客出行選擇需要。
圖7 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布局和響應式公交線路示意圖
其次,針對游客“多元選擇優體驗”的需要,提供富有特色的交通與旅游融合的相關設施和服務。依托鹽田特有山海資源,建設銜山、融城、親海“三橫六縱”休閑慢行系統,為登山、觀海提供景色優美的慢行系統;充分利用海岸線資源,規劃建設旅游客運碼頭,探索開通與惠州、汕尾、香港等地旅游客運航線。利用深圳市建設東部濱海旅游公路契機,在鹽田段打造具備濱海城市風情、優美海景的旅游公路,提升自駕游趣味性。通過以上多元體驗的旅游交通,也能提升景區吸引力。
圖8 多元化旅游交通產品示意圖
結語
本文按照交通“十四五”規劃的要求,利用深城交在交通大數據方面技術能力,深刻分析鹽田區“十四五”面臨的關鍵問題,并依托深城交先進的城市交通技術與服務能力,以及在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市交通規劃方面的權威優勢,深入理解灣區、市域層面“十四五”發展趨勢,準確研判鹽田區 “十四五”期間需求,提出“高效聯系大灣區、便捷連接市中心、高品質綠色交通、多元選擇優體驗”交通發展策略,指導了鹽田區“十四五”交通規劃工作,也可作為同類濱海城區交通“十四五”規劃提供參考。
交通規劃三院
撰寫:劉盈濤
審核:彭 建
審定:張貽生
指導總師:李伴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