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熱點 | 立體公交綜合車場立面設計研究
引言
隨著綜合車場功能發展的集約化、復合化,其空間的使用效率被不斷提升。但是立面作為重要展示要素之一,在往常的設計工作中卻研究較少?,F已建成的車場以滿足功能為主,往往存在建筑體量較大、形式單一乏味、內部功能脫節以及與周邊環境不相容等各種缺陷。再加上公交場站的很多設施和活動場地臟亂,使場站形象更加惡化,對城市空間產生了消極影響。筆者認為,立面作為人們對車場的第一印象,應該將其設計與平面功能及內部交通流線組織建立充分的關聯,從車場功能界面、公共活動場地、車場采光散熱及火災危險性、地域環境需求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將其作為城市高品質的空間節點,打造成集綠色生態智慧于一體的城市停車設施典范。
01 立體公交綜合車場發展趨勢
1.1 公交綜合車場功能變化對車場立面的影響
綜合車場發展至今,已經由第一代綜合車場演變成第三代綜合車場,其在停車方式,配套布局,交通組織方式,停車效率,立面外觀上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第一代綜合車場停車采用露天停車方式,將建設用地的部分區域單獨劃分用以大面積停車,其特點平面布局方式、配套布局分散、停車效率及土地利用率較低。建筑立面缺乏設計,空間品質較差。
第二代綜合車場的停車空間開始向地上發展,采用立體停車方式,停車相對集中,但配套布局仍然分散,這一階段立面上往往大面積開洞,方便通風采光,但外觀設計存在單調乏味問題,與城市界面脫節。
第三代綜合車場提高了公交車場的土地利用集約化程度,停車方式立體化,車輛停車、保養、維修、加油集中一體,隨著新能源公交推廣,產生了充電樁的通風散熱需求。同時上蓋建設配套用房,對車場外觀界面劃分的統一產生影響。
圖1場深圳灣口岸車場
圖2常州公交立體停車場
圖3深圳大運新城綜合停車場
1.2 新時代立體公交綜合車場立面的特點
(1)生態自然,融入城市
伴隨著上層建筑的開發,車場屋頂采用花園的設計,保證住戶擁有怡人的活動空間,實現對周邊景觀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配套辦公與車場的結合布局,易于管理,并設置景觀陽臺,體現對工作人員人性化關懷,使用舒適便捷;保障房界面與車場界面區分,景觀視野優越,并力求南北通風采光。
(2)外觀美化,綠色節能
追求生態、自然、低能耗為出發點的建筑綠色表皮,以簡潔的拼接邏輯和有限的模塊形式,不但實現表面裝飾與環境生態親切、友好地融為一體,進一步提升建筑室內空間品質。
02 國內立體公交綜合車場經驗借鑒
筆者收集了近幾年深圳綜合車場的15個實際項目立面進行分析,通過類比分析的方法尋求共性,將這些車場立面設計中出現的優缺點進行了總結,并進行了關鍵性問題總結。
2.1 立體公交綜合車場立面優缺點
以龍華綜合車場為例,因背面臨水且自然生態基地良好,平面布局打破常規長方形形式,與內部公交組織流線結合,采用弧形布局向公園自然延伸,層層退臺,擴大屋面活動空間同時將車場隱藏于山水,將城市界面留給配套住宅辦公,整體形態盤龍臨水,特征鮮明。外圍護構件引入智慧生態技術,白色的鋁制條帶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高度、深度和傾斜角度,確保在日光的遮蔽和照射之間達到平衡。其余案例不進行逐個贅述,以表格形式匯總呈現:
表1 公交立體綜合停車場案例匯總
2.2 立體公交綜合車場立面關鍵性問題
通過大量車場立面的分析,筆者認為綜合車場在立面設計存在問題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1)與外部環境融合,減少車場對城市形象的壓迫感。
比如面對山體景觀或緊鄰學校等建筑時,車場立面應體現其綠色生態理念或與周邊文脈進行呼應;
(2)與內部功能聯系,滿足通風、采光、散熱需求及噪音影響。
內部實際功能需求產生聯系。比如在設計開放空間、公交換乘、人才房、地下空間時,立面如何結合空間營造辦公環境,涉及到公交行駛充電時,如何滿足公交散熱需求;
(3)符合交通建筑審美需求。
建筑風格是否簡潔時尚,造型是否新穎,如何區別其與其他公共建筑立面特征。
03 立體公交綜合車場立面設計策略
車場立面不是單純的一層表皮,受空間本質改變影響,屬于城市有機空間的一部分,在進行實際設計時應繼續發展和延續城市空間原有的增長模式,將立面放到整個城市發展的大背景下統一設計。
3.1 立體公交綜合車場立面與空間設計
(1)立體公交綜合車場立面與外部空間
a.與城市界面的整合
城市界面與車場單體設計是主次、從屬關系,處于城市中心區和城市郊區的綜合車場建筑在立面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城市中心區的車場外立面要求符合城市形象,能夠表達時代氣息,郊區的綜合車場更多的考慮同山水環境的融合。
b.與城市建筑的整合
要充分考慮綜合車場周邊建筑功能屬性。區別商業、教學、辦公、文化、居住或旅游建筑功能屬性,在設計時保持與主體建筑及外部環境氛圍的協調一致,體現出應有的交通建筑氣質。
c.與復合空間的整合
底部開放性空間可布置為使用者提供社會性服務及便民性功能的空間類型,創造良好景觀效果的同時為人們提供一個休閑、交往場所。
中庭空間的可改善車場自然采光、通風,打破人感覺身處盒子內時的封閉感,起到轉換空間氛圍、提供記憶坐標的可回歸場所作用。
商業空間可在首層局部作為沿街商鋪使用。從行人視角上看,會感覺沿街商業立面小尺度更加親近,對綜合停車場投資者的收益損失有一定彌補
(2)立體公交綜合車場立面與內部空間
a.建筑立面劃分反應車場內部功能
綜合車場功能復合多樣,以車場主體為核心的功能外,還包括共同建造的上蓋及貼鄰建筑功能,如商業開發,居住辦公配套,綜合服務等功能。不同的功能有著不同的建筑立面表達方式,因此差異化的功能劃分會對建筑立面產生影響。
b.通風散熱滿足車場物理環境特殊性
車場建筑的使用主體為車輛的運行和組織方式會對建筑產生物理環境影響,從而改變建筑的外立面。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長達8-12小時的充電時間,帶來散熱量需求,在對建筑立面設計時必考慮散熱問題,留有足夠的散熱孔洞。大量充電設備存在也會帶來火災安全隱患,對建筑立面的開敞性和耐火性帶來要求。
c.建造方式與材料成本控制加強項目可實施性
通常建筑立面投資占據著建筑土建成本投資的10%-25%,綜合車場立面成本控制主要體現在建造方式和建筑材料。應突出經濟,工業化和現代化特點,而適應這種特點的建筑建造方式就應該采用標準化、模塊化、構件化和預制裝配式的建造方式,通過工廠生產,現場安裝,提高效率,從而降低成本。在建筑材料方面,應該突出簡潔、樸素、實用的特點,所用的材料統一,少變化,成本低,同時也應更容易清洗,減少后勤的運營維護費用。
3.2 立體公交綜合車場立面與設計手法
(1)立體公交綜合車場立面原則與要求
在綜合車場立面設計工作時,應保證遵循形體、尺度、色彩、內涵四大要素基本原則。結合立體公交綜合車場,它們體現在:
a.形體:強調車場立面的整體性、一致性,需要注意結合場地特征、尋找體塊關系、沿用特定風格、微調受限形態、照顧特定視角;
b.尺度:車場立面構件的比例、節奏與韻律、功能實用性、與環境尺度一致;
c.色彩:通常受周邊建筑整體風貌影響,受所在區域的氣候、日照等條件影響;
d.內涵:車場立面打動人的地方往往在于設計立意,可以通過挖掘場地故事、歷史、地方志、建筑風格演變、地方名人名言、民間習俗特色、地名由來、美好寓意(財富、權力、風水、地表)來展示。
筆者將其原則進行了歸納,以便于在工作中進行一一對應:
表2 公交立體綜合停車場立面設計要求
(2)立體公交綜合車場立面設計手法
筆者在提煉車場立面設計手法時,首先考慮到該案例的設計手法具體怎么操作,該手法又適合運用在車場的哪個部分,再結合平常的設計工作對這些手法背后的設計原理和運用場景進行了細致分析。最終將其提煉為車場立面的形體立面設計手法和表皮設計手法。
a.形體立面設計手法:
堆疊法、切分法、交錯法、“Y”字法則、局部碎分法、曲線控制法、建構法以及巨構法。
表3 車場形體立面設計手法
b.表皮立面設計手法:
表皮像素化、表皮(硬性)網格化、表皮(柔性)編織化、光影視差法、樓地層線條組織法、格柵法:
表4 車場表皮立面設計手法
3.3 立體公交綜合車場立面設計邏輯
車場立面設計工作具有規律可循,綜合考慮到場地布局對建筑形態的影響,平面功能對立面選型的影響,室內空間對立面細部的影響等,在實際操作中可按如下步驟有序推進:
a.確定平面各功能空間,結合場地條件形成基礎模型;
b.根據建筑功能屬性判斷建筑氣質方向——外顯或內斂;
c.梳理場地特征——識別主要問題作為突破口;
d.結合適用范圍,確定形體及表皮設計手法;
e.對選定的設計手法進行深化研究和搭配;
f.整合后統一調整;
g.通過巧妙的表達方式強化表達的效果。
表5 車場立面設計邏輯流程
04 立體公交綜合車場立面設計實操運用
4.1 站城交融,提升區域城市形象
葵涌綜合車場位于坪西快速干道和鹽壩高速交叉點附近,是銜接葵涌與濱海景區的重要節點,為城市生活和景區交通提供雙向支持。用地周邊生態環境良好西面靠山,東南視野開闊,在設計中根據車場建筑與配套建筑的不同功能屬性,定義不同界面,立面設計與之呼應。
界面一:生產主要展示界面。車場以及辦公功能,形體沿葵鵬路展開,是車場主要的功能界面,該界面立面設計以微微成弧形的表皮覆蓋為主,充分展示車場的體量感和山水畫卷的隱喻。
界面二:生活主要展示界面。配建保障性住房位于場地南側,底層為公交首末站。在保證車場功能的基礎上,利用南側不規則用地進行保障房建設,并與車場進行功能分區,避免車場的日常使用影響,實現兩者的相互平衡。
圖4 葵涌綜合車場立面界面劃分
4.2 生態交融,延伸自然山體景觀
從上部保障性住房至下部車場主體,分別引入屋頂綠化—架空層綠化—屋頂花園—地面綠化。在住房與車場頂部設置生態花園,同時將景觀延伸至建筑屋立面,形成屋頂花園和空中庭院,讓建筑群沉浸在綠色當中,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形成一座城市綠島。在居住辦公品質上,引入透空中庭與觀景露臺,采光通風的同時將北側自然山體景觀盡收眼底,實現對周邊景觀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圖5 葵涌綜合車場立面復合空間引入
圖6 葵涌綜合車場中庭空間引入
4.3 仿生散熱,模塊拼接,低維易用
整體立面表皮以通用單一構件重復使用拼接而成,最大化提高立面構件通用性,保證出色的立面效果的同時,能降低材料和施工成本以及后期維護成本。構件尺寸約為6mx1.8m,構件尺寸由6 塊不同開孔率的穿孔鋁板組成,。構件框架為鍍鋅方管,支撐4mm 氟碳噴涂穿孔鋁板,開孔率分別為15% 和45%,通過折面的設計,達到遮陽、通風、擋雨效果。
圖7 葵涌綜合車場立面模塊化拼裝
4.4 形體與表皮立面設計手法靈活運用
(1)立面設計手法重難點問題
a.形體關聯度:此方案裙房和塔樓體量上比較對等,難看出主次性。且兩體塊的關聯性較差,在建筑立面語匯上完全不同。
b.設計手法:裙房立面采用表皮光影法手法單調,缺乏變化及創新性。塔樓體塊切分關系不明顯,塔樓上下設計元素手法不一致,橫豎向線條關系混亂塔樓屋頂造型意在與裙房元素建立關聯,但關聯方式生硬。
c.缺乏細節:針對劃分的體塊進行了相應的立面設計,但立面設計遵循了單一節奏化的二維平鋪,而缺乏另一維度韻律變化,構件的細節也欠缺推敲,因此給人不夠精致的感覺。
(2)立面設計手法靈活運用
a.形體設計手法:
塔樓:適宜采用局部碎分法,統一原立面細碎窗墻細節,有整有分,既有對比,又有整體;裙房:適宜采用堆疊法,體塊橫向延伸錯動堆疊,打破單一立面;裙房:適宜采用,局部碎分法,進行比例校正,使立面靈動新穎。
b.表皮設計手法:
高層居住部分:適宜采用樓地層線條法,橫向線條與裙房延伸方向一致,形成呼應;停車場上部:格柵法,注意虛實面對比幕墻收邊窄,以突出形體體積感;停車場下部:格柵法,形體變化較為豐富情況下,表皮可以適當簡潔處理。
圖8 葵涌綜合車場立面形體與表皮設計手法
結語
深圳交通中心近年參與了龍崗綜合車場、梅林綜合車場、葵涌綜合車場等多個工程實踐項目,在城市化進程下土地資源緊張,新能源公交車充電設施匱乏,標準缺失的背景下,以打造復合化、生態化、集約化城市交通生活綜合體為設計目標,緩解交通設施用地緊缺的狀況,深度發揮場站土地的使用效能,提升公交場地使用效率和空間品質,建立新能源公交場站新標準。在本文中借鑒了大量國內立體車場案例,通過文獻研究、案例調查、類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公交車場立面影響要素,結合日常工作,對其設計手法進行了歸類與實操運用。在設計立體公交車場立面時,綜合考慮其與外部城市、內部功能關聯,對不同功能屬性立面選擇適宜的形體立面設計手法和表皮設計手法,以期對后續設計工作提供指引。
參考文獻
[1] 艾爾默施著.停車場設計與建造手冊[M].卞秉義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
[2] 艾爾默施著.停車場設計與建造手冊[M].卞秉義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
[3] 王輝.建筑美學形與意[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2.30
[4] 大師系列叢書編輯部.交通建筑設計案例精選[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8
[5] 查曉鳴.生態立體停車場建筑設計[J]. 城鄉建設, 2020, No.588(09):36-39
撰寫:黃炳華
審核:梁書華、劉甲子
審定:陳建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