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山“清風”手作步道上線!深城交帶你換個角度看深圳
梅林山清風手作步道日前正式開放,該步道是深圳福田梅林山的一條“市民共建、多元參與”的郊野徑,受福田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委托,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城交”)牽頭設計,并由“公園之友”組織市民志愿者建設落地,就地取材,手工制作而成。以后大家可以到清風嶺登山徒步,發現深圳另一個角度的美!
我們推動的不僅僅是登山活動
其實還在拉升深圳的高度
不再以經濟發展為唯一導向
也不盡是強調生態環保
而是以“人”為先
同時創造生活價值的認同
1.三零無痕,野趣!
清風手作歩道源于 “無痕山林”的理念,盡量就地取材,以人力方式,用非動力工具進行建造,秉持三零原則(建設零沖擊,生物零傷害,水泥零增長),并與周邊的自然生態融為一體,達到“雖由人作,宛似天開”的境界。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清風手作步道帶你領略不一樣的登山體驗,還能看到深圳福田市中心的美景。
相比傳統登山道冰冷的水泥路和石臺階,保留原有樣貌的手作步道,不但易維護、成本低,而且路面更加有彈性,不會損傷膝蓋,更為重要的是對自然做到最小影響。
建設前經過大數據分析及多次現場踏勘確定步道選線,建設過程中“不砍一棵樹、不傷害一只小動物”,采用低干擾的純手工工法修建,幾乎看不到人工的刻意雕琢,只有偶爾出現的指示牌與系列科普解說牌,提醒著你仍身處人類文明世界。
接下來,那我們就一起看一下清風手作步道以前的樣子吧!
2.土路難行,崎嶇!
清風手作步道擁有較好的生態資源,是大多市民徒步登山領略深圳美景的好去處。但是,現狀大多數路段步行較為危險,缺少配套設施,缺乏人性化關懷。
雨水沖刷導致泥土流失嚴重;泥土松軟,容易踩陷進去。
大量硬化后形成的階梯,踏面不平且寬度窄,易摔跤或崴腳。
步道上散落眾多不穩、尖銳石塊,易發生踩滑與絆腳。
雨水沖刷形成的溝壑較寬,青苔遍生,登山者無法直接行走。
為了營造更友好生態的可持續步道,我們組建專業設計及修建團隊,將藏身于市中心的手作歩道修建完成。
我們的歩道并不是隨意開辟出來的一條登山道,我們秉著對“生態環境、人的需求”負責的態度,對山上已有的登山土路進行踏勘、調查、梳理、分析、設計,將最舒適、最生態、最友好的登山歩道帶給深圳市民。
修建前路面崎嶇不平,難以行走;修建后,順勢修建了“之”字形的原生態坡道,維持自然土石與落葉鋪地,沒有積水泥濘與濕滑。
修建前高差大,路面陡;修建后,走在生態歩階上,膝蓋與腳踝感覺輕松有彈性、舉步順暢,甚至以為石頭只是“恰巧”不偏不倚地“長”在踏腳或歇坐在位置上。
就地取材形態各異的木頭和石頭,在保留原有樣貌的基礎上,將之化做彌補流失路基的護坡路緣與臺階。
3.市民共建,美好!
在建設過程中,我們公開招募志愿者,并開設5期手作步道課程,每期邀請幾十位市民共同完成步道的修建和維護。從理論培訓到現場實操,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每一個參建者都需要設身處地地思考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材料放置于何處。在這個過程里,融入了對自然生態、人文歷史的考量,這其實就是人與大自然和解、重新把人跟自然的關系找回來的經過。低頭看自己腳下的路,灑有自己的汗滴,這真是一個美好的過程。
設計師與志愿者們親身參與鋸木頭、削木釘、鋪臺階、夯實等一系列手作步道修建的完整過程。
人們在修建過程中重新感受到思考與行動的合一、生產者與手作物的合一、人與自然土地關系的合一,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我們以“手”療愈自然,同時在此過程中也療愈自己。
通過這次市民共建活動,不僅激發社會對自然保護生態體驗的關注和熱愛,還增強了我們對城市公共事務的參與度與責任感,也將文明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落到了實處,簡直太有意義啦!
4.科普解說,貼心!
基于推廣教育讓更多人了解手作步道以及記錄市民參與共建的心路歷程,沿線設立了一整套科普解說牌。
通過淺顯易懂、生動形象的插畫和文字,讓市民更好的理解手作步道的工法以及沿線動植物。
解說牌講述手作步道的原由、工法原理、步道沿線的動植物及參與者的建設歷程等。
踏在自己修建的歩道上,看著印有自己記憶的解說牌,在這個雙向療養的過程中,繼續得到心靈的撫慰,融入自然,忘卻都市煩惱。
建設深圳生態文明典范
看得見山
留得住鄉愁!
設計師說
回到古代步道之匠心人力
考量環境生態
考量人文歷史
在親手興建中對話環境倫理
感受到真實的生命
在過程中去尊敬大自然
透過這個過程
認識到自己跟自然之間的關系
每一塊石頭、每一個木頭、每一株花草樹木
……
貼心提示:
可乘坐地鐵至下梅林站、梅村站、上梅林地鐵站,后步行或換乘公交車B821路到達;亦可自駕前往。
主辦單位:
深圳市福田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
承辦單位:
公園之友
深圳市方向生態發展有限公司
支持單位:
深圳市公園管理中心梅林山公園
設計單位:
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景觀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