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桿項目 | 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片區綜合交通提升規劃與交通詳細規劃-打造深圳濱水活力區綜合交通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01
項目概況
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地處深圳市核心區南山區,且為濱海區域,本研究重點討論了交通如何助力超大城市核心區打造世界級濱水空間,解決高強度開發交通需求,統籌復雜地下空間利用等經驗,全面推動城市與交通和諧共生。
02
項目獲得獎項
2021年年度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獎二等獎
2021年度廣東省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二等獎
2021年度深圳市第19屆優秀城市規劃設計獎一等獎
03
項目背景
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以下簡稱“超總”)地處深圳市南山區南部,是環深圳灣僅存待開發的濱海區,擬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的巔峰之作”。規劃用地面積117公頃,開發量520萬平米,即使在南山核心區也屬于超高強度開發。
超總緊鄰深圳灣公園,作為核心區唯一能體現濱海城市特色的名片,深圳灣公園目前已成為深受民眾喜愛的景點,節假日游客超過45萬人次/天。
圖1 項目區位圖
圖2 項目詳細區位
超總高密度的開發建設,又集中在濱水地區,綜合交通系統如何構建,主要面臨三大問題與挑戰:
1、如何平衡超高強度開發與低密度公共空間的關系,實現城市與生態和諧共生?
深圳灣公園沿線平均寬度僅40-100m,活動空間明顯不足,節假日人滿為患;且被寬100m的濱海大道快速路阻隔,沿線城市開發“近水而不親水”。未來超總高定位高強度開發,迫切需要更多的公共空間。交通與公共空間爭搶資源,亟需平衡二者關系,實現城市與生態和諧共生。
圖3 超總與深圳灣公園被濱海大道阻隔
2、超高密度片區如何切實踐行公共交通優先,率先實現轉型發展?
超總以商業辦公為主,未來崗位規模約21萬,比肩世界級CBD,晚高峰出行量約15.5萬人次/h,對外出行占比超90%,出行集聚。而總部辦公人群小汽車依賴性較高,但核心區土地資源有限,交通需求必須依靠大運量解決。不能局限于理念層面 ,切實推動公共交通優先落地是重中之重。
3、高密度開發帶來交通、市政設施等復雜多系統集聚,但超總地下空間資源有限且開發不可逆,亟需協調各系統關系,推動片區緊湊集約發展。
超總片區規劃時非一片空地,已出讓13地塊(約50%),并全面進入開發建設階段。同時,片區現狀已有3條城市軌道線,規劃條件較復雜。未來,片區將規劃新軌道、地下道路、綜合管廊管線等多個系統,地下空間將非常復雜,緊湊的空間下如何平衡各系統關系,充分利用資源。
圖4 超總現狀軌道線路
04
項目亮點
圍繞“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等要求,聚焦濱海區位優勢凸顯、高定位高強度開發、統籌協調難度大三大特征,力爭實現城市與交通和諧共生,提出三大思路:
1、從被動支撐城市開發向主動引導濱水空間再造轉變,一體化打造世界級濱水空間名片。
2、從單純引入重大基建向供給與需求管理并重轉變,軟硬兼施切實落地公交優先。
3、從單系統規劃向多系統工程協同轉變,緊湊集約設計實現城市最優。
??推動三項重點工作:
1、推動濱海下沉改造,營造T型高品質濱水公共空間。
對濱海大道處于超總中軸最核心的1.2km路段進行下沉改造,主輔路全下沉至負二、負三層,負一層設置慢行連通超總與濱??臻g,釋放10萬m²地面空間;并通過鋪裝、管理等手段打造地面無車化空間,提升T型綠軸出行體驗。
圖5 超總中軸與濱海大道下沉段形成T型公共空間
2、優先布局公共交通、動靜態精準調控小汽車,切實落地公交優先。
一是明確引入城市軌道29號線、莞深城際線和穗莞深城際線,打造6線6站樞紐并圍繞樞紐實現地下負一層慢行全連通。二是多措并舉提升常規公交設施及服務,根據超總實際需求設置多樣化、規模適宜的場站,包括常規公交場站、班車、出租車、旅游巴士等,場站布局時減少對城市立面的影響。同時,結合濱海大道輔路下沉設置一對地下港灣式公交中途站。三是壓縮停車配建與需求管理相結合,未出讓地塊按深標下限70%配建,并通過費用、時段、預約管理等調控需求。四是精簡地下道路規模,并采用匝道匯入管控、分級誘導等智慧交通手段確保運維高效安全。
圖6 超總規劃軌道布局圖
3、對中軸地下空間進行工程協同,統籌協調交通、市政等多系統關系,實現城市最優。
一是統籌中軸地下空間開發,負一、負二層完全讓給軌道、慢行及公共服務。二是提出穗莞深城際車站與濱海下沉協同共建,節約23米空間資源。
??項目創新點:
1、首個通過道路全下沉整合超高密度開發與濱水景觀的實踐,為同類型地區提供示范和借鑒。
一是要以系統角度整體考慮、進行取舍,交通要適度讓位于公共空間。二是宜限制工程規模,避免大拆大建,僅改造最核心、最必要的路段,推動交通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
圖7 超總及濱海大道無車化示意圖(非最終方案)
2、探索形成了公交優先理念切實落地的系統性方法及措施,打造了高密度核心區交通治理的范本。
首先要打造軌道樞紐,圍繞樞紐做強慢行體系;其次,在通過多措并舉強化公交利用的基礎上,還要對小汽車出行實施動靜態交通管控。
3、厘清樞紐復雜片區集約空間下多系統平衡的關鍵,利用新技術手段及工程協同,最大化集約利用復雜片區的空間資源,實現多系統平衡。
一是明確系統優先級,優先軌道慢行,通過讓位與補位實現系統最優。二是通過工程協同集約空間利用、避免反復開挖,實現功能與效益的平衡。
05
項目成效
1、推動重大項目落地層面:濱海大道(總部基地段)下沉改造工程、穗莞深城際車站及中央綠軸(含超總樞紐)等重大項目均已按規劃方案落實,并開工建設。
圖8 濱海大道開工、穗莞深城際車站開工、中央綠軸開工
2、促進片區開發建設層面:與13個核心地塊協調落實地下空間功能布局、慢行系統、地下道路豎向銜接及出入口布置等,推動穩定建筑方案并開工建設。
06
對行業/社會的貢獻
社會影響層面,探索形成了濱水高密度核心區綜合交通規劃技術體系,于國內外知名學術論壇開展10余次分享,來自全國10余座城市的政府部門及同行相繼來現場調研考察,人民日報等媒體深度報道,引發社會各界熱烈反響。
圖9 學術論壇成果分享
07
項目信息
委托單位: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開發建設指揮部辦公室
時間:2017年 6 月 1 日起至 2019 年 11 月 11 日完成
地點:深圳市南山區
設計單位: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弘達交通咨詢(深圳)有限公司
交通規劃四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