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熱點 | 新基建背景下旅游公路“五大系統”形成機理及其構成要素研究
在新基建浪潮下,旅游公路也面臨著新一輪的改革,本文提出新時期旅游公路“五大系統”理論體系,創新性加入 “智慧系統”,對“五大系統”的形成機理及具體要素進行分析,并對要素設計要點進行簡要總結,以期為旅游公路項目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01 旅游公路發展背景及研究進展
近年來,我國對旅游公路建設重視程度日益加強,可以說,旅游公路的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深刻的實踐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供需不平衡轉向了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斷增長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此外,隨著我國帶薪休假制度的逐步貫徹落實,公路、高鐵、航空等交通設施條件不斷優化,提倡全民休閑的大眾旅游時代已經來臨。正是由于人民對更高生活品質的向往、消費升級以及全民休閑時代的來臨,加速了旅游公路的發展步伐。
而今,隨著人們對公路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公路體系中屬于“奢侈品”的旅游公路,朝著更美觀、更安全、更生態、更高品質的方向發展。自2016年以來,全國各省市都在積極加快推進旅游公路建設步伐。旅游公路的推動已成為“美麗中國”和“交通強國”建設的重要抓手,成為區域聯動、協同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成為地方脫貧攻堅、帶動全域旅游的重要手段。
那么,究竟什么是旅游公路,它與普通公路的區別在哪里?它的系統構成如何?
對于旅游公路的屬性及定義,有學者提出它并不隸屬于公路的行政體系,是一種專用公路[1-2]。樊信友(2010)、蔣貴川(2008)、孟強(2009)、秦曉春(2007)等[3-6]均對旅游公路定義進行了闡述,綜合他們的觀點看,認為:旅游公路具備了基本的交通、連接功能,從空間位置角度講,旅游公路能夠連接重要旅游區或連接大旅游圈內景區各景點;從功能價值角度講,旅游公路融合交通功能、生態保護與美學價值為一體,是一類能夠提供符合人民生理、心理需求的服務設施且整體安全、美觀、管理有序的公路。
總的來看,旅游公路與一般公路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功能定位和研究范圍兩個方面。從功能定位來看,旅游公路是從單一的交通功能向交通、旅游等復合功能轉變,當旅游公路連接了特色村寨、產業園區、貧困地區時,旅游公路自身具有了民族路、產業路、扶貧路等屬性;從研究范圍來看,旅游公路將研究范圍從路域內范圍擴展到路域外,涵蓋了更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要素,路域內外相輔相成,構成旅游公路的整體。
從旅游公路的系統構成來看,王宇鵬等[7]認為旅游公路由五大體系構成,包括交通體系、景點體系、綠色體系、服務設施體系以及附屬設施體系。孫國超[8]認為旅游公路是由公路主體、服務設施、慢行系統、信息系統、景觀系統等組成。王萌萌[9]提出旅游公路是由公路主體、慢行系統、服務設施、景觀文化、解說系統有機結合的系統等??傮w上看,劃分的類型存在個別差別,但整體構成上存在一定共性,均包括道路主體、路側服務設施及景觀環境等部分。
眾多國內學者對旅游公路系統構成展開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及實踐工作,對推動旅游公路理論研究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目前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對各類系統劃分界限不夠清晰明確,缺乏對其劃分標準及形成機理的系統分析。本文嘗試總結了新時期下旅游公路“五大系統”構成,并從理論層面分析其形成機理,同時,針對各類系統具體要素構成進行梳理總結,以期為推動交旅融合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02 旅游公路“五大系統”形成機理
長期以來,交通運輸與區域旅游、產業的發展關系都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包含了交通運輸與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影響和作用以及交通運輸與旅游、產業空間結構形成的關系等。旅游公路拓展了公路的內涵,研究內容也從交通拓展到交通、旅游、產業等多學科、多專業的融合,其涵蓋內容較廣,系統構成也更為豐富。
本文認為在新基建時代背景下,旅游公路設計內容應當包括:交通系統、綠色系統、景點系統、設施系統以及智慧系統,即旅游公路“五大系統”。
從交通系統來看,其形成源于地方鄉村振興、扶貧脫貧及產業發展需求,旅游公路優先修建于環境優美、資源稟賦更佳的區域,而這些資源稟賦越佳的地方往往地方經濟產業發展相對落后,其發展產業及扶貧致富需求更加強烈。通過旅游公路的修建,讓交通促進旅游、產業發展,旅游、產業發展誘增交通量又反哺交通,二者形成了“閉環”正向促進關系。
從綠色系統來看,隨著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作為社會經濟發展重要基礎設施的公路,建設綠色公路成為必然發展方向以及重點建設項目。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新時期的旅游公路也是低碳、生態、高效、優質的綠色公路,其建設倡導綠色發展,公路建設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規劃、施工、養護、運營全過程都強調環境保護;在公路養護管理過程中,多采用綠色、環保的養護技術,創建生態友好型的公路運營模式及管理機制。
從景點系統來看,源于旅游者在公路旅行過程中駐足觀賞、游覽、探奇等需求。景點系統與交通系統二者相互促進、相互發展。一方面,公路對其沿線資源的整合,發展和帶動沿線景點發展;另一方面,景點發展又進一步提高了旅游公路的吸引力,對促進公路向旅游公路的轉型,使其成為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意義。
從設施系統來看,源于游客生理、心理的多元化需求。設施系統旨在為游客提供各類服務區、觀景臺、驛站等服務設施,滿足游客吃、住、娛、購、閑、奇等旅游要素服務功能,是旅游公路區別于普通公路的重要方面。
從智慧系統來看,源于游客旅行體驗及便于管理需求,旅游公路通過智慧系統建設提高智慧出行服務及智慧管理水平(圖1)。未來5-10年,交通領域將面臨一系列的變革,以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加速與交通產業融合,自動駕駛、共享經濟、智慧公路等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不斷涌現。在新基建浪潮下,旅游公路也面臨著新一輪的改革,結合大數據挖掘、AI、云計算、BIM、5G等先進技術,建立具備地域特色的出行誘導服務,提供伴隨式出行信息,創新智慧服務區、交旅融合建設,創新開拓出行服務多渠道多元模式將成為旅游公路未來發展趨勢及建設重點。
圖1 旅游公路五大系統形成機理
03 旅游公路五大系統構成因素及設計要點
1.交通系統
交通系統是旅游公路建設中最重要的部分,包含公路主體和慢行系統。公路主體在建設中,需要掌握對項目周邊路網情況,建設內容包括主體工程及邊溝、邊坡、擋墻、護欄等;慢行系統建設類型包含自行車道、人行道、登山步道、馬道等(圖2)。
公路主體旨在提供安全、便捷、舒適的行車環境,建設時要注意合理布線,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注重景觀價值選線。旅游公路在填挖高度、路基邊坡、防護工程、排水設施、路面結構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慢行系統注重線路設計,布設時應充分結合沿線景觀條件,保持適宜間距,避免過密、過長。慢行系統并非旅游公路的標配,且無需并行,可分可合,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設置。
圖2 旅游公路交通系統構成
2.綠色系統
綠色系統主要是包括生態控制、路側景觀控制以及低碳節能三個維度(圖3)。生態強調綠色發展,通過Arcgis、BIM軟件等實現對廊道的空間分析,規避敏感區,嚴控生態紅線,控制合理生態承載力等,規劃、施工、養護、運營全過程都強調環境保護,注重對路域環境的整治與保護,最大限度地實現旅游公路與生態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
景觀控制層面包括路內環境治理與廊道景觀治理。旅游公路除了保持潔凈舒適的路內行駛環境外,還需要對路域可視范圍內建筑立面、凈空、噪聲等進行有效控制,以保證其景觀品質。
低碳節能層面,包括舊料利用、節能設施及植被保護等。對于水電獲取相對困難區域可考慮使用太陽能板服務區及低碳環保廁所,減少設施維護成本;對綠化帶樹種選取、擋墻、水系等方面,應依據沿線景觀環境進行統籌考慮,合理布設,充分做到與自然的融合,避免對景觀的破壞。
圖3 旅游公路綠色系統構成
3.景點系統
景點系統主要是指公路沿線具有吸引力的資源節點,宏觀層面包括旅游城鎮、景區景點、特色村落、產業園區等,微觀層面主要是指具備旅游吸引力的服務區、觀景臺等,也就是說,當服務設施因其新穎的設計或獨特的風景而具備吸引力時,便也可成為景點(圖4)。
如果將公路比喻為樹的主干,那么景點系統便是其連接的花朵與果實。公路因為景點而更具吸引力,景點通過公路持續輸送的“游客”養分,不斷滋補生長。在景點系統中,需注重依托現有景點資源進行整合,充分調動沿線資源,通過對已有旅游景點的改造提升,使景點系統與路線的功能定位保持一致,最終將沿線景點與公路打造成一個有機的大旅游區。
圖4 旅游公路景點系統構成
4.服務設施系統
葉代青[10]指出旅游公路除了要滿足普通公路的各項標準外,還要將旅游服務功能作為主要設計目的。傳統公路服務設施主要指服務區和停車區,而旅游公路服務設施隨著服務要求的提高,類型也相對更加豐富,楊星等[11] 對旅游公路服務設施劃分相對合理,其提出旅游公路服務設施可劃分為旅游公路服務區、公路驛站、慢行驛站、觀景區、港灣停車帶和露營地六種類型(圖5)。
旅游公路服務設施源于對車與人的服務需求。一方面,從服務于車的交通服務需求來看,旅游公路需提供車輛加油、停車、維修等功能,以確保車輛正常運行以及保證駕乘人員旅途安全;另一方面,從服務人的角度看,服務設施對滿足游客吃、住、游、娛、購等旅游需求起著重要作用,而這些需求往往也衍生出了眾多旅游產業,是促進地方旅游產業增收的重要手段。
服務設施設置時需要考慮游客和車輛的需求,保證服務設施布局合理、功能規模合適,建設時追求設施品質,打造“品質”設施。當然,這里說的“品質”不等同于“貴氣”,而是應根據地域特點,打造符合地域特色的服務設施。
圖5 旅游公路服務設施系統形成機理及構成要素
5.智慧系統
在新基建背景下,智慧系統成為旅游公路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及未來建設重點方向,本文初步總結智慧系統應該包含智慧感知網絡、智慧出行服務以及智慧服務區三個部分(圖6)。智慧感知網絡由智能基礎設施、智慧傳輸網絡及數據資源融合等方面構成,在旅游公路廊道范圍內實現全要素感知及全過程管控;智慧出行主要通過可變情報板、手機、網絡、廣播等媒介傳遞出行信息,提供更全方位的信息服務;智慧服務區應當滿足智能監測、智慧停車、智慧充電、智能公廁、智能營銷等建設要求,實現智能化的旅游公路業務管理。
圖6 旅游公路智慧系統構成
結語
旅游公路建設為公路交通出行、地方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已經成為深入人心的利民工程,應通過持續深入的研究和具體建設來維持其良性循環發展,發揮旅游公路工程的長效機制。新技術的發展對傳統基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對旅游公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它的基本構成也將隨之產生演變。本文提出了新基建背景下旅游公路“五大系統”,創新性加入 “智慧系統”,對“五大系統”的形成機理及具體要素進行分析,并對要素設計要點進行簡要總結,以期為旅游公路項目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深城交擁有一支涵蓋交通、城規、工程、景觀、建筑等多專業協同的技術團隊,全方位提升交通空間品質和城市形象。始終以“讓交通與城市更美好”為使命,致力于提供先進的城市交通技術服務,成為全球領先的城市交通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者。
參考文獻
[1]劉文杰. 路文化 [M].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
[2]李清波, 符鋅砂. 道路規劃與設計 [M].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3]樊信友. 生態文明觀下我國旅游公路建設的思考 [J]. 生態經濟(中文版), 2010, 2): 87-90.
[4]蔣貴川. 旅游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方法研究 [J]. 公路, 2008, 4): 24-9.
[5]孟強. 對我國旅游公路的探討與建議; proceedings of the 全國公路生態綠化理論與技術研討會, F, 2009 [C].
[6]秦曉春, 張肖寧. 旅游公路景觀設計及美學研究 [J]. 公路, 2007, 10): 212-7.
[7]王宇鵬, 葉亮, 胡山川,等. 旅游公路規劃設計理論體系研究[J]. 公路, 2018, v.63(09):227-230.
[8]孫國超. 淺析旅游公路組成系統——以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為例[J].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工程技術:00037-00039.
[9]王萌萌.美國旅游公路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交通運輸研究,2015,1(04):8-15+21.
[10]葉代青.淺析旅游公路設計中新理念的應用[J].工程與建設,2020,34(05):824-825.
[11]楊星,許國俊,肖繼銘,楊洪福,楊智生.大眾旅游新時代旅游公路服務設施理論與設計方法[J].交通運輸研究,2020,6(04):60-68+85.
北京中心
撰寫:陳曉艷
審核:趙 凜
審定:王宇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