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分享 | 老城區火車站提升改造思路分享 —— 以南昌火車站交通改善規劃為例
火車站作為城市高強度的交通發生源,集合著多種交通方式的到發。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逐漸開始出現交通需求和供給不匹配的矛盾。許多城市建設較早的火車站選址位于老城區,由于建設年代久遠,老城區基礎設施落后,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滯后,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嚴重。且火車站周邊為密集建成區,又緊鄰城市道路和軌道交通,可利用空間有限?,F狀交通矛盾較為突出,出行環境亟需改善。如何利用舊城更新和軌道建設的契機,對火車站樞紐及周邊道路進行交通提升改造,提高客流集散效率、發揮交通樞紐效能、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構建“外達、內暢”的現代化客運樞紐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文通過對老城火車站地區的交通發展特征進行分析,對樞紐地區交通改善思路和措施做出相應的研究和思考,以期實現樞紐改造帶動城市更新,提升交通運行效率和乘客出行品質,將火車站打造成為城市門戶。
01 老城區火車站發展特征
1.老城核心區交通設施不足,火車站對外交通銜接不便,現狀交通擁堵嚴重
由于老城區開發強度極高,道路資源有限,造成區域交通供給和實際交通需求嚴重不匹配。且道路級配不合理,多呈現重干道、輕支路,路網的系統性有待加強。同時道路設施超負荷運行和道路貫通性差的自身劣勢,使火車站周邊地區的路網可靠性較低?,F有的交通基礎設施往往難以承受高峰期客流,出行環境亟需改善。
位于老城核心區的火車站交通可達性較差,內外部交通組織不暢,與城市快捷交通系統連接不緊密,無法聚集以高效便捷為原則的人流,無法適應未來火車站地區由國鐵樞紐向城鐵樞紐、軌道交通換乘點轉變的趨勢。
圖1 進出樞紐交通運行情況(以南昌站為例)
2.作為老一代鐵路樞紐,與現代綜合交通樞紐的標準差距較大,無法滿足高品質出行的需求
老城地區火車站由于建設年代較早,路權劃分不甚明確,人車分流措施尚未完善,缺乏必要的指示標志等基礎設施。同時火車站地區人流的出行方向、出行方式、出行目的等各不相同,道路和廣場承載力有限,人流和車流交織沖突嚴重,樞紐集散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較早建成的火車站對附屬廣場重視程度不夠,未預留足夠的設施空間,造成供需不平衡的現象,導致車輛淤積擁堵等問題,同時對無障礙人群的出行考慮也較少,出行品質不佳。
圖2 老一代鐵路樞紐廣場(以改造前的南昌火車站為例)
3.火車站的整體環境與城市空間形態出現割裂現象
在城市快速發展的今天,老城核心區火車站大多處在城市區域的中心,火車站及站前廣場對城市整體空間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為高密度、高開發的區域,火車站地區的建設在一定意義上代表了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也是城市空間形態和城市環境的標志。
傳統火車站由于區域的擴張和公共設施的短缺,對城市環境和城市空間的破壞非常嚴重?;靵y的地面交通影響了區域整體的交通運輸水平,不但給旅客活動造成不便,也造成了站前廣場的臟亂,破壞了城市景觀環境;同時公共設施及綠地空間缺乏,商業空間布局無序,與周邊環境形成割裂狀態,嚴重影響了城市空間整體形象,阻礙了區域商業、服務業的發展。
02 老城區火車站改造策略
1.梳理交通組織,優化路網結構
火車站作為以交通為主導的城市綜合體,周邊路網同時承擔著進出站交通以及通過性交通,對路網密度以及道路貫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火車站提升改造的同時,需要對整個區域的路網進行一體化的規劃設計,通過路網優化、斷面改造、節點改善等方法來提升整體的路網容量。
(1) 改造拓寬主要集散道路,提高車輛通行能力;增加主要道路與鐵路樞紐的聯系通道,實現樞紐與城市主要功能區的快速直接聯系;
(2) 打通片區微循環,疏通斷頭路,盤活地塊內部交通組織,與周邊主干道形成完善合理的路網,減輕周邊主干路的交通壓力。
2.結合公共交通建設,打造立體網絡
城市軌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快速、便捷、經濟、準時等優點成為交通樞紐中人流集散的重要手段。城市軌道交通一般都位于地下,為便于旅客換乘,火車站提升改造可以結合城市軌道建設統籌考慮。同時公共汽車換乘區域布置于地面層廣場,落客平臺位于高架層,分別以不同的方式與城市道路連接,有效實現人車分離,并提供足夠的等候空間和設施來避免人流的擁擠。
(1) 通過地下通道廣泛連接軌道站點、周邊建筑與鐵路樞紐,形成“軌道+鐵路+商業”一體化銜接,構建地下立體交通系統。打通樞紐核心區慢行通道,提高慢行網絡的可達性,避免繞行,提升慢行空間品質;
(2) 結合火車站及周邊空間開發,規劃構建樞紐地面骨干通道網絡,連接火車站、主要公交站點以及商業群,通過電梯實現地面廣場與站房的溝通,形成站城一體化的慢行立體交通系統,保證進出站人車分流;
(3) 規劃高架落客平臺和地下停車場,建設高架層與城市道路、地下停車場聯系通道,保證出租車、私家車乘客進出站通過不同的空間相隔開,互不干擾,彼此獨立。
圖3 立體交通樞紐示意圖
3.實施空間重塑,推動站城一體化
火車站地區景觀環境直接體現出城市風貌,在進行改善時應將交通與景觀緊密結合起來。尊重原有的城市肌理和風貌,以城市設計的角度合理地對該地區的空間環境進行控制和提升,將交通、商貿、服務以及周邊的居住、辦公等綜合考慮,充分體現出城市發展建設的歷史和特色,反映城市的文化氣息和空間結構。
(1) 火車站環境改造的理念是以人為本,充分考慮步行交通安全的因素,并從人體工程學的角度研究步行舒適條件,同時做好無障礙設施設計。在景觀設計中采用當地的民俗習慣和地域文化特色,加強乘客對環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 通過火車站片區的改造,打破鐵路單一的空間形式,塑造多種功能的復合空間。通過下沉廣場、地下商業街、高架廣場的建設,設置公共設施,融入商業元素和城市符號,不僅使土地利用最大化,也讓鐵路樞紐與城市空間融為一體。
圖4 樞紐商業開發示意圖
03 南昌火車站案例分析
1.背景介紹
南昌火車站是京九線上唯一的省會樞紐站,位于南昌舊城中心區,是城市的門戶地區。南昌站作為客運樞紐站,集鐵路客運站、公路客運站、軌道、公交、出租、小汽車等多種交通方式于一體,如何構建對內便捷、對外通達的綜合交通樞紐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結合南昌市政府開展的火車站東廣場提升改造、洪都大道高架工程及軌道交通建設等項目,亟需做好各重大工程間的交通銜接,合理疏解片區交通,提高南昌火車站綜合服務水平。
2.南昌火車站交通改善實踐
(1)進行交通需求預測,評估片區交通承載力
借助南昌交通大數據平臺,驗證南昌站客流時空分布,提高預測精度。在既有路網方案的基礎上進行評估分析,隨著片區內部城市用地的更新整合,內部交通需求也逐漸增大,現狀路網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根據火車站東廣場的產生吸引量,疊加背景交通量后,分配到各個控制路段和節點上,結合各自的通行能力,計算控制路段和節點的飽和度,從而對現有的交通供應設施進行科學的評估,為接下來的交通改善方案提供依據。
圖5 南昌市交通大數據平臺
圖6 火車站片區交通承載力評估
(2)增加樞紐進出通道
結合南昌市舊城改造計劃及洪都大道快速路施工,新增快速路與樞紐廣場直達通道,通過比選高架匝道、地面通道、地下隧道方案,綜合考慮片區工程實施條件,選擇高架匝道連接快速路與東廣場方案。在保留原有車站整體形象的前提下,連通周邊高架快速路,增加車輛快進快出二層平臺,緩解片區路網集散壓力,實現到發性交通的快速轉換。
圖7 洪都大道定向匝道連接東廣場落客平臺方案
圖8 匝道方案示意圖
(3)結合軌道公交建設,構建立體換乘系統
南昌火車站東廣場分別建設高架層、地面層和地下層,高架層與南昌城市一環線重要組成部分洪都高架相連接,地面層與城市公交相連接,地下層與地鐵二號線無縫銜接,形成鐵路、長途客運、地鐵、公交、出租車、私家車快速接駁的大型綜合交通樞紐。
建設洪都大道匝道連接東廣場高架層,私家車、出租車等可從洪都高架直接到達落客平臺。旅客下車后短距離步行即可購票、進站,實現社會車輛送客的便捷服務。
圖9 南昌火車站東廣場落客平臺
公交站臺布局在東廣場地面層,分別設置公交車站南區、北區。規劃公交車站進出地面層大廳道路,縮短公交乘客步行進站距離,同時分區有效分離公交客流,避免造成高峰時段的人流擁擠。
圖10 南昌火車站東廣場公交站臺
圖11 站前廣場人行交通組織
結合軌道交通的建設,打造地下換乘通道。統籌考慮南昌軌道二號線建設以及火車站提升改造,打通地下空間,設置電梯等垂直交通設施,采用清晰直觀的指示標志以及顯示屏引導,實現鐵路旅客直接通過軌道交通集散的功能。
圖12 軌道交通與鐵路地下換乘通道
(4)樞紐客流即時仿真,支撐交通管理策略
采用微觀層面動態、定量、精細化的分析,檢驗和優化規劃方案,為樞紐改善規劃方案及后續管理運營提供支持。東廣場改善規劃項目采用交通仿真技術,主要研究進站匝道及落客平臺在不同環境下的運行狀態,根據仿真測試結果,挖掘潛在擁堵節點,判斷落客平臺運行狀態。
圖13 樞紐客流模型仿真
對仿真情景下交叉口擁堵節點進行優化,渠化進外路與洪都大道地面交叉口,西進口設置2個左轉車道及2個右轉車道,并預留拓寬條件,保證出站交通疏解效率;調整落客平臺方案,采用5條落客車道+2條快速車道方案,其中2條快車道布設在最外側,實現進停車場車輛連續,同時減少對下客人行的干擾。通過對改善前后評價數據對比,驗證方案的有效性。
圖14 落客平臺方案
結語
結合火車站提升改造及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以實現鐵路樞紐的整合、保障交通的順暢、提升城市門戶形象為出發點,打造契合城市發展的舊城核心區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南昌火車站項目是國內少有的對國家鐵路主干線上樞紐車站的整體改造,提出的道路改造、軌道銜接、站場布局、用地調整等方案全部落地實施,未來將形成綜合性立體交通樞紐,為市民創造良好的出行環境和城市風貌,提升城市影響力。
深城交致力于城市交通治理綜合提升,深度參與城市樞紐片區交通改善,通過精細化布局和人性化設計,融合城市規劃、交通規劃、方案設計、景觀設計等多專業,全方位提升樞紐片區的空間品質和城市形象。深城交以“讓交通與城市更美好”為使命,未來將持續探索交通與城市的深度融合,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讓交通更便捷、城市更宜居,全面提升城市美好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戴維思. 基于旅客動線的老城地區火車站交通改善研究——以鎮江火車站北廣場及周邊地區改造提升工程為例[C]// 2019城市發展與規劃論文集. 2019.
[2]衛夏雯. 城市鐵路客運站站前片區更新改造城市設計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學, 2014.
[3]靳聰毅, 沈中偉. 樞紐型火車站的功能性和適應性改造與建設——以鄭州火車站西廣場項目為例[J]. 華中建筑, 2018.
交通規劃四院
撰寫:段志新
審核:齊 遠
審定:張協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