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激情亚洲视频欧美-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推荐

珠三角組團式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以佛山市順德區為例

摘要
 

佛山市順德區是珠三角典型的組團式發展布局的城市,其居民出行特征相對于其他非組團城市而言差異較大。首先通過對順德區2009與2017年的居民出行特征進行縱向分析,分析各鎮街及片區在居民出行特征方面的變化,從而得出隨著組團城市規模、產業結構、人口布局等因素的變化,出行次數降低、機動化程度增強、彈性出行增多、出行距離增長和出行時耗增大等居民出行特征的變化規律,并分析挖掘其變化原因。另外通過與長三角同等規模非組團城市(浙江嘉興市區、金華市區)進行對比,總結得到組團城市與非組團城市在出行次數、出行方式及出行時間等方面的差異性,并分析導致差異性的原因。所得結論可為不同發展時期的中小城市交通規劃、交通擁堵改善與管理提供思路與數據支撐。

 

關鍵詞:交通規劃;組團城市;居民出行調查;出行特征;變化規律
 

1. 引言

 

多中心發展的組團式城市發展布局,相對于單中心式布局對城市發展空間資源的制約,在一定條件下更適應城市未來的發展。組團式城市居民出行活動有著其獨特的特征,與非組團城市存在較大差異。在另一方面,組團式城市隨著自身城市規模、人口經濟的發展,其居民出行特征也發生較大變化,在進行城市交通規劃和交通管理與控制時,需對應不同側重點的規劃方案和管理措施,掌握不同時期的居民出行特征,對于城市進行科學的交通規劃和交通管理與控制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目前國內外對珠三角中等規模組團城市的居民出行特征研究較少,也缺乏珠三角組團式城市與長三角非組團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比較,有鑒于此,本文以佛山市順德區居民出行調查數據為基礎,分析研究珠三角組團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及其變化規律,并與長三角非組團城市進行對比,分析兩者差異性及其產生原因。所得結論將有助于了解組團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及其變化規律,并明確組團城市與非組團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差異性,為不同類型城市未來城市交通規劃、建設和交通管理提供思路和數據支撐。

 

2. 組團式城市不同時期居民出行特征比較

 

2.1 出行次數變化

 

出行次數是反映城市居民出行狀況的綜合指標,包含人均出行次數和出行總量兩個部分。人均出行次數反映了居民出行的平均需求強度,出行總量反映了城市居民出行的需求強度。最常用的是人均出行次數,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城市規模、人口結構是影響居民人均出行次數的主要因素。順德區2009與2017年出行次數對比如表1所示。

 
 
表1 順德區2009與2017年各鎮街全方式出行次數

 

2017年相比于2009年出行總量略有增加,主要因為常住人口增加,而人均出行次數降低,說明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居民人均出行次數降低,這是由于城市規模擴大之后,通勤時間和空間距離變長,居民會由此減少出行次數。例如之前中午下班回家的人選擇了不回家,由此導致了出行次數降低。

 
 
表2 順德區2009與2017年各鎮街機動化出行次數(單位:次/日)

 

2017年相比于2009年機動化出行率和機動化出行率(除摩托)都有所增高,尤其是除摩托的機動化出行率從0.37次/日增長到1.11次/日,大幅增長約200%。說明隨著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機動化出行工具的使用增多,居民更多地選擇機動化出行,特別是小汽車方式出行。

 

 

2.2 出行方式變化

 

出行方式是指出行者完成一次出行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城市居民對出行方式的選擇受到交通方式的可用性、方便程度、舒適性、安全性以及出行者的個人因素的影響,但更主要的是該方式的出行速度、可達性和費用。順德區2017年與2009年的出行方式結構對比如表3所示。

 
 
表3 順德區2009與2017年各出行方式分擔率對比

 

2017年機動化出行比例(46.2%)相對于2009年(39.4%)有了較大的提高,其中小汽車出行比例由2009年的8.9%大幅提高到25%,摩托車出行比例則由27.8%下降到13.7%,究其原因,一方面與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有關,人們更多地購買和使用小汽車,另一方面與順德區部分區域實行的限摩禁摩政策有關,限制了摩托車的購買和使用。順德區從2014年開始對大良、容桂、樂從三個鎮街實行限摩,每戶限購一輛摩托車,其中在佛山新城、德勝新城兩個區域實行禁摩。為分析禁摩和限摩對交通方式結構的影響,下面以順德區2017年居民出行調查數據為基礎,分析限摩和非限摩區域摩托車擁有率和分擔率,如表4所示。

 
 
表4 順德區限摩與非禁摩區域摩托車擁有率和分擔率

 

由表4可知,限摩區域的戶均摩托車為0.25輛/戶,相對于非限摩區域0.40輛/戶,減少了38.5%;限摩區域摩托車分擔率9.9%,相對于非限摩區域15.5%,分擔率降低百分比達36.1%。由此可見,限摩可以降低居民戶均摩托車擁有輛,并且降低摩托車在居民出行中的分擔率。

 

2.3 出行目的變化

 

居民出行目的的分布與城市的經濟發展有著較強的聯系。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存性的通勤交通從69.1%下降到66.6%;生活性彈性出行會有所提高,購物娛樂(餐飲)的出行比例由10.3%提高到11.1%。2009與2017年出行目的對比如表5、表6所示。

 

 
表5 順德區2009與2017年出行目的對比
 
 
 
表6 順德區2009與2017年出行目分類對比

 

 

2.4 出行距離變化

 

出行距離主要反映行程長短,與城市布局、道路條件和交通狀況有關。2009與2017年出行距離對比如表7所示。

 
 
表7 順德區2009與2017年出行距離對比(單位:km)

 

2017年相比于2009年城市居民全方式及各交通方式出行距離均增大,這是由于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例如居住地和工作地距離更遠,另一方面由于機動化出行工具的更為普及,使得出行更加方便,出行距離增大。

 
               
 
圖1 出行距離

 

順德區目前以中短距離出行為主,5km以內的出行占比超過80%,這與順德區以鎮街內部出行為主有關。2009年鎮街內部出行占到了94.1%,2017年有所降低,仍然達到87.7%。隨著城市的發展和規模擴大,跨城市組團的居民出行越來越多,鎮街間的融合和交互加強,職住可能分離在兩個不同鎮街中,鎮街對外出行增多。

 
 
表8 順德區2009與2017年內部出行和對比出行比例
 
2.5 出行時間變化

 

居民出行時間包含兩個方面的指標:出行時段和出行時長,前者指某一次出行的出發時間,后者指一次出行耗費的時長。2009與2017年出行時段對比如圖2所示。

 
 
圖2 居民出行時段分布圖

 

2017與2009年全天出行時段分布呈現“雙峰狀”,早、晚高峰特征明顯,早高峰(7:00-8:00)相比2009年更加突出,晚高峰(17:00-18:00)峰值下降且持續時段拉長,午高峰消失。這是由于隨著順德區的城市化發展,城市范圍逐漸擴大,居民通勤距離也越來越遠,中午下班回家的出行逐漸減少。2009年晚高峰居民出行比較集中在17:00-18:00上,而2017年晚高峰18:00-19:00時段居民出行有大幅的增長,可能與下班后的彈性出行增多有關。

 
 
表9 順德區2009與2017年出行時長對比(單位:分鐘)
 
 
               
 
圖3 出行時耗

 

順德區2017年(20.1分鐘)平均出行時間相比2009年(15.2分鐘)增長了32%,出行時耗為6-30分鐘的出行比例占到80%,與出行距離相對應(出行距離5km以內占比8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公共交通出行時間為出行時間最長的交通方式,平均出行時間為36.4分鐘,公共交通與小汽車出行耗時比為1.52,這主要是因為公交候車時間長、運行速度不高等因素導致的,公交車的出行時間相對于2009年有所降低,這與公交車發車班次頻率增多、線路可達性和服務水平提高等有關,例如順德區運營的公交線路由80余條(2009年)大幅增加到180余條(2017年),公交可達性大大提高。

 

 

3. 與非組團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對比

 

嘉興市位于浙江省東北部,長江三角洲嘉湖平原腹心地帶,是長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嘉興市市本級面積為968平方公里(與順德區807平方公里相當),為典型的長三角地帶非組團城市,2008年市本級總人口為83萬人,以2008年嘉興市市區居民出行調查結果與2009年順德區居民調查結果進行比較。金華市位于浙江中部地區,金華市中心城區婺城區面積為1391平方公里,也是典型的長三角非組團城市,2017年金華市婺城區總人口為64萬,以2017年金華市中心城區婺城區居民出行調查結果與2017年順德區居民調查結果進行對比。通過這兩組對比,分析分析組團城市與非組團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差異性。

 

3.1 出行次數對比
 
 
表10 組團城市與非組團城市出行次數對比

 

從表10可知,組團城市的人均出行次數明顯高于同時期非組團城市,究其原因,組團城市職住較為平衡,內部出行占比較大,出行距離較小、出行成本低,例如中午上班一族會選擇回家,造成中午出行增多。

 

3.2 出行方式對比
 
 
表11 組團城市與非組團城市出行方式分擔率對比

 

順德區與嘉興市區相比,機動化程度更高,主要是由于摩托車分擔率較高,公交車分擔率較低,這與順德公交吸引力不高有關。

 

3.3 出行時間對比

 

順德區(2009年)年與嘉興市區(2008年)居民出行時段對比如圖3所示。

 
 
圖4 組團城市與非組團城市居民出行時段對比

 

順德區具有明顯的午高峰,而嘉興市區午高峰不明顯。出行時耗對比如表12所示。

 
 
表12 組團城市與非組團城市各出行方式時耗對比(單位:分鐘)
 
               
圖5 組團城市與非組團城市出行時耗對比

 

總體而言,非組團城市的出行時間長于組團城市的出行,這主要是由于非組團城市的出行距離較長導致的,然而公交出行時間順德區均長于同時期長三角非組團城市,與順德區公交服務水平不高有關。

 

 

4. 結論

 

通過對順德區不同發展時期居民出行特征的對比分析,以及與同時期長三角非組團城市的對比,得出珠三角組團城市居民出行特征若干結論與相應的交通發展對策:

 

(1)人均出行次數下降,機動化出行比例上升
 

同一城市不同時期的居民出行特征的對比表明,隨著城市規模擴大和發達程度提高,居民人均出行次數會降低,但是由于城市仍然保持人口增長的態勢,且機動化比例升高,同時出行距離拉長,所以即使居民人均出行次數下降,城市的總體交通壓力依然日益增大。

 
(2)組團內部出行為主,短距離出行居多

 

珠三角組團城市以鎮街內部出行為主,具有“近多遠少”的特點,以2017年順德為例,鎮街內出行占到87.7%,出行距離主要集中在5km以內(80%以上),與此相對應出行時間在30分鐘以內占比超過80%。因此,現狀交通改善措施應該更多地注重鎮街內部的出行便捷,例如提升鎮街內部路網的貫通性。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跨組團的出行比例會逐漸上升,未來要更多考慮鎮街間的聯系通道。

 
(3)機動化出行比例上升,公交出行吸引力仍然不足

 

隨著城市的發展,居民出行方式結構中機動化比例上升,但公交分擔率仍然較小,需要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設施,吸引更多的出行者向公共交通方式轉移,有條件的情況下大力發展BRT或軌道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競爭力。

 
(4)出臺限摩禁摩政策需要同步做好配套措施

 

通過對順德區禁摩區域的分析,禁摩限摩政策使得摩托車出行很大一部分向小汽車方式轉移,只有少部分向常規公交轉移。因此城市禁摩需充分考慮摩托車出行轉移給城市交通帶來的壓力,完善公共交通設施及停車設施,降低禁摩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鄒志云, 蔣忠海, 胡程, 等. 國內不同類型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 2008, 32(3): 554-557.

[2] 李娟, 石建軍, 吳子嘯. 組團式城市居民出行特征變化趨勢分析[J]. 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 2008, 6(4): 70-74.

[3] 羅典, 甘勇華. 城市空間發展對居民出行特征的影響研究——以廣州為例[J]. 交通與運輸(學術版), 2010, 7: 11:14.

[4] 宋程. 我國三大城市圈主要城市居民出行特征比較分析[J].交通與運輸(學術版), 2010, 1: 1-4.

[5] 厲亞軍, 段涵, 陳俊, 等. 中小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對策研究[J]. 交通標準化, 2010, 214: 28-31.

[6] 周錢, 陸化普, 徐薇. 城市居民出行特性比較分析[J]. 中南公路工程, 2007, 32(2): 145-149.

 

撰寫:陳梓星、吳 煥
審核:吳 璠
審定:吳超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