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激情亚洲视频欧美-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推荐

技術分享 | 講好黨誕生故事,創特色路政品牌 —— 上海市首條紅色旅游步行道規劃設計研究

摘要

 

為慶祝2021年建黨100周年,上海市道路運輸管理局以傳承紅色基因、實踐精細管理為工作初心,結合中共一大會址周邊紅色景點數量多、分布集中的優勢,以創建上海市首條紅色旅游示范線為切入點,在全市紅色資源富集地區將推廣打造城市紅色文化品牌和特色主題街道。我中心作為牽頭單位,與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合作,承擔了黃浦區首條紅色步行道示范線設計工作。在深入研究多元人群紅色旅游活動的需求特點,注重黨史教育的敏感性和嚴肅性,注重紅色步行道系統與紅色景點、街區歷史人文風貌的協調融合,通過步行道網絡體系規劃、增設紅色街道設計要素,以豐富的導引方式,打造沉浸式黨史教育氛圍下交旅融合、互動體驗的活力特色街區。課題不僅推動了首條示范線實施,同時也為全市紅色路政品牌的打造提供了示范經驗。

 

引言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擁有極為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黨的一大、二大會址和四大遺址等,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已成為上海最重要的紅色地標,同時也是上海城市文脈和最珍貴的精神財富。為迎接建黨百年,上海市道路運輸管理局黨組結合黨建和業務工作,會同黃浦區建設交通委,圍繞中共一大會址打造“紅色一平方公里”風貌區,開展了上海市首條紅色旅游步行道線路創建的研究工作。

 

 

01紅色旅游特征

 

紅色旅游在全國快速發展,作為黨的誕生地的黃浦區,紅色旅游呈現三方面發展趨勢。

 

一是“人氣高”:全國和上海的紅色旅游接待游客量近幾年增幅明顯,熱門景點如一大會址紀念館,人氣年年居高不下。隨著紅色文化的不斷挖掘宣傳,國家對紅色旅游產業的積極推動,紅色旅游市場在未來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圖片
 
紅色旅游“人氣化”趨勢

 

二是“年輕化”:根據2019年國內某互聯網在線旅游平臺發布報告,紅色旅游游客平均年齡為33歲。主要客流人群由60、70后,逐漸向80、90后青少年群體轉移,當代年輕人對于紅色文化的認同感越來越高。

 
圖片
 
2017年和2019年的紅色旅游客流群體結構變化

 

三是“時尚化”:一些紅色景點轉變傳統的以看展覽、聽講解為主的被動參觀方式,開始引入互聯網技術、流行的旅游活動元素等,將紅色旅游變為形式多樣、參與性強的主動探索活動,讓游客從歷史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這類文旅融合、沉浸體驗的“紅色+”產品,不僅使紅色旅游迸發出更新的活力,同時也吸引到年輕人自發分享和宣傳紅色文化。

 
圖片
 
“紅色+”旅游產品

 

 

02 區域資源稟賦

 

以中共一大會址為核心的1公里范圍,具有獨特的區域特征:

 

一是黨史遺址集中。集中散落了多個與黨的創建密切相關的重要革命遺址,完整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初創時期理論準備、組織準備和干部準備的全過程,以及黨的正式成立和完成組織創建(第一部黨章形成)的歷史,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始發之地。

 
圖片
 
以中共一大會址為核心1km范圍內的景點分布

 

二是老上海特色的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區域內石庫門、里弄住宅等具有上海本地特色的歷史建筑群保留完整;分布有眾多風格各異、質量較好、極具特色的花園洋房、公寓等建筑樣式。

 

三是擁有成熟的特色商業街區,利于商游結合。含有新天地、淮海中路商業街、思南公館等上海地標和特色商業街區。

 

四是延續小街區密路網、魚骨狀街巷的老上海街景,街道類型豐富,公共交通便利。黃浦區的道路網密度為14.06km/km2,是全國路網密度最高的行政區;包含以淮海中路、黃陂南路為代表的典型商業街道,以復興中路、思南路為代表的景觀休閑街道,以成都南路、雁蕩路為代表的生活服務街道等。同時2.7平方公里范圍匯集3條軌道線及3處軌道站點、71路中運量公交的2處站點及密集的常規公交站。

 
圖片
 
區域內路網形態
 

 

圖片
 
典型道路的街道界面

 

 

03“7.1+11+16+17”步行道系統

 

本課題作為上海市街道設計的延續和市政道路精細化管理的實踐,為實現弘揚紅色文化、提升空間品質、增強街區活力的目標,總體設計為“7.1+11+16+17”步行道系統,即長度7.1km步行道網絡(寓意黨的生日“七一”),涵蓋17處景點,涉及16條道路,及扮演“隱形導游”協助導覽的11個配套設計改造的街道元素(如路面鋪裝、導覽系統等)。

 

1、從“景點瞻仰”到“街區游覽”,打造“紅色露天博物館”。

 

改變傳統的紅色旅游線路中,“重點不重線”,僅關注紅色景點內品質,忽略街道步行體驗的問題。將景點外的連接道路與紅色景點進行系統串聯和一體化打造。以市政步行道為主、地塊內部道路為輔連接,將散落在城市各處的歷史遺址遺跡、人文景觀串珠成鏈、編織成網,體現線路紅色文化和人文徒步的特點,打造成“紅色露天博物館”。

 
圖片
 
紅色旅游線路游線示意

 

通過系統嚴謹的黨史調研,結合革命遺址歷史脈絡和道路功能網絡,整體路徑方案呈“大環+小環”形態,大環以新天地地鐵站為起終點,引導市民游客在石庫門里弄中探尋黨誕生的過程,并在故居紀念館中聆聽崢嶸歲月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工作和生活的故事。

 
圖片
 
黃浦區紅色旅游步行道網絡方案


 

2、重“風貌融合”和“功能復合”,打造歷史人文特色活力街區。

 

上海正在目標打造全域旅游IP城市,隨著市民游客“觀光游”向“體驗游”的旅游需求變化,城區與景區的界限需要打破,城市即“景區”。以紅色旅游步行道為載體的城市微旅游,重視街道空間激發街區活力的作用,在線路規劃上兼顧游客“食住行、游購娛”多元活動需求。
 
圖片
 
拉動“食住行游購娛”延伸消費

 

整個7.1km的步行道網絡內涵蓋了商業型、歷史風貌景觀、人文體驗等多種街道類型。步行道路徑方案采用大小環的方式串聯景點,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選擇空間。從新天地地鐵站出來可沿熱鬧的馬當路徑直前往興業路上的中共一大會址;或穿過新天地北里內部步行街,近距離感受新天地商業區“石庫門+商業經營”的時尚生活地標;或徑直沿著淮海中路購物消費、打卡沿街的“網紅”美食等。商游結合、體驗豐富,同時主要聯系節點間(如景點-景點、軌道站-景點)的步行時間均可控制在10min以內。

 
圖片            圖片            圖片
 
網絡內商業消費性道路、歷史風貌景觀道路、人文體驗道路沿線情況
 

 

圖片

 

步行道網絡內道路類型

 

3、融入紅色教育沉穩大氣風格,形成沉浸式游覽步行體驗。

 

對步行道沿線的環境設計,一是注重提高紅色旅游步行道的辨識度,實現網絡引導功能;二是注重加強對街道人文特征的彰顯和空間環境的整體塑造,形成可漫步、可閱讀、有溫度的沉浸式體驗。

 

本次研究設計了具有上海黨誕生地鮮明特色的石庫門樣式的文化logo,外圍鑲嵌七朵含苞待放的上海市市花白玉蘭,寓意黨的七一精神,并采用低調、耐磨損的仿古銅和混凝土材質,在細節塑造上形成沉穩大氣的統一風格樣式,易于步行游覽者識別。

 
圖片
 
主題logo設計
 
 
圖片
 
主題logo元素運用示例

 

設計方案注重與上海既有城市景觀和周圍設施的風格整體相協調,并考慮盡可能降低養護成本。遵循“重點突出、點綴恰當”的原則,按基本項和附加項兩種類別選擇街道設施元素。其中,基本項指必須做配套改造的元素,如沿線步行道的特色地面鋪裝和人行導覽標識系統,作為主要引導方式,使游客順暢地到達紅色景點;附加項指根據具體道路的路段條件,可選擇性做提升的設施元素,如樹篦子、井蓋、城市家具小品等。

 

以人行道鋪裝設計為例,在尊重現狀鋪裝的基礎上,約每6-8米增設一塊銹紅色銅材質的主題logo磚,同時間隔布置長方形的灰色混凝土主題側石,形成連續的路徑引導,為游客營造“心中有路”的步行體驗。

 

圖片

 

另外,由于每條道路的現狀條件及基礎不盡相同,綜合具體的街道設施元素設計,提出針對各路段不同的提升強度與措施,形成“一路一方案”。部分道路樣板段的整體空間設計效果如下:

 
圖片            圖片

 

圖片
 
興業路、馬當路段改造、公交站改造效果圖
 

 

圖片
 
圖片
 
淮海中路及人行天橋改造效果圖
 

04未來展望

 

方案編制過程中以聯合座談、調研、踏勘、黨建活動等多種形式,得到黃浦區區委組織部、宣傳部、黨史研究室、文旅局等相關部門對創建工作實施重要意義的一致認可和支持。建設實施擬結合黃浦區道路提升及整治項目,目前馬當路已基本完成建設,黃陂南路、興業路等首批示范道路正在建設中,力爭2021年5月底完成7.1km網絡完整的紅色旅游步行道系統建設。

 

基于黃浦區首條紅色旅游步行道的創建工作,將提煉經驗形成紅色旅游步行道規劃設計指引,編制導則進行全市推廣。用于指導各區開展系統建設,最終期望形成全市范圍的紅色旅游步行道網絡,打造上海城市交旅融合的紅色文化品牌。

 

圖片             圖片

 

黃浦區首條紅色旅游步行道創建工作專題調研和討論

 

撰寫:彭秀秀

審核:李 娜

審定:陳志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