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40年︱張曉春:奮斗與夢想中崛起的全球交通創新高地
深圳特區40年交通中心系列訪談之 1 總體回顧
大潮起珠江。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深圳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銳意改革、開拓進取,創造了發展史上的奇跡,建設了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和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成為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生動樣本。
40年來,深圳從一個僅有3萬多人口的邊陲農業小鎮,發展成為一座擁有超2000萬人口、車輛密度全國第一、GDP全國第三的超大規模、超高密度城市,城市交通運行始終維持在一個較好的水平。近年來,深圳交通發展以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貫徹新時代發展新理念,注重補短板、增效率、促協調,在打造現代化國際化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高品質高效能高融合城市交通運行體系工作中取得顯著成效,為我市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提供了堅實保障。
交通引領,規劃先行。40年來,深圳堅持城市與交通協同發展,通過交通系統建設支撐并引領經濟形態、產業結構、勞動要素、空間資源轉型升級,逐步建設成為國內具有顯著影響力的超大城市,構建了國際化、現代化、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之際,交通中心張曉春董事長回顧了深圳交通筑夢起航的歷史征程,展望了“雙區驅動”時代深圳交通未來的發展方向。
問題1:作為深圳城市交通藍圖的描繪者、發展參與者和見證者,請您回顧一下深圳特區建立40年來城市交通發展的脈絡。
張曉春:交通是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交通引領發展是深圳城市40年發展的主旋律之一。深圳交通發展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階段一(2005年以前):深圳處于交通發展快速起步階段。
城市發展初期,交通發展戰略主要是通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來滿足迅猛增長的交通需求,通過城市骨架設施網絡的構建,促進迅速拉開城市空間格局,為一個高效運轉的世界級城市打下了堅實的設施基礎。依托“深圳速度”創造一項項交通發展的“深圳奇跡”,深圳機場從1989年動工建設到1993年機場口岸通過國家驗收,創造了內地建設速度最快的機場、吞吐量增長最快的機場、國內最快速度對外開放的國際空港等記錄;廣深鐵路在復線基礎上,于1990年啟動第三線改擴建工程,僅僅4年時間即建成了國內首條準高速鐵路。為進一步強化規劃先行的引領帶動作用,市委市政府決定加強交通規劃研究工作,支撐特區發展大步邁進,1996年深圳交通中心由此應運而生。
深圳機場建設前后對比
階段二(2005-2012年):深圳進入交通系統整合階段。
深圳市城市化進程全面推進,逐步邁入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機動化水平迅速提高、交通需求迅速增長的發展階段。機場、港口、道路、軌道等各類交通方式均保持快速發展,但綜合交通體系在功能布局、結構模式層面仍缺乏一體整合。為此,2005年深圳交通中心組織編制的《深圳市整體交通規劃》以“整合”為核心,確定了構筑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各種交通方式協調發展的一體化交通體系的城市交通發展總體目標。
在《深圳市整體交通規劃》整體指導下,深圳綜合交通體系系統效益得以高效發揮。截止至2012年,深圳機場繼2003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萬人次后,10年內實現了旅客吞吐量千萬級別的“三連跳”,達到3000萬人次水平;全市共建成379公里高快速路,“七橫十三縱”骨干路網總體格局基本形成,特區內外交通一體化進程顯著加快;全市軌道交通建成運營5條、總里程達到178.3公里,步入了全新的軌道交通網絡化運營時代。
深圳市干線路網示意圖(2012年)
深圳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2011年)
階段三(2012年-2019年):深圳進入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發展階段,交通也進入了結構優化的關鍵時期。
城市發展面臨定位提升、經濟和人口結構變化、客運交通需求向中心區和主要交通走廊進一步集聚、機動車保有量持續增長、交通結構優化任務艱巨等形勢。2012年,深圳《城市交通白皮書》發布,創新推動多模式客運交通一體化發展,系統優化調整交通結構,明確“建設全球性物流樞紐城市,打造國際水準公交都市,構建國際化現代化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城市交通白皮書》(2012年)
以《城市交通白皮書》為藍圖,深圳交通在國家的定位由“國家綜合交通樞紐”躍遷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深圳機場國際通航城市由2012年的5個上升至2019年的60個,深圳港發展成為全球第四大集裝箱樞紐港,建成國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公交車和巡游出租車100%實現純電動化,成為全球純電動公交車和出租車規模最大、應用最廣城市。
階段四(2019年以來):深圳邁入交通高質量創新發展的新階段,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成為重點。
新階段,國家賦予深圳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城市、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等一系列歷史使命,并將深圳入選為第一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的城市,要求加快實現從適應型發展向主動引導轉變,從服務城市向引領都市圈轉變,從社會經濟運行效率向更加注重居民生活質量轉變。深圳運用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推動實現交通治理現代化,在交通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多個環節提質增效,不斷探索交通精細化治理的“深圳模式”。在城市交通品質提升方面成效尤為突出,如由深圳交通中心牽頭設計并采用設計師負責制全面保障落地品質《福田中心區交通設施及空間環境綜合提升》等項目落地建成,推動了新技術在交通出行體驗改善方面的規?;瘧?,引領構建數據驅動城市交通治理的全新格局。
第一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授牌儀式
福田中心區交通設施及空間環境綜合提升工程
問題2:深圳交通這40年取得了哪些創新成績?
張曉春:深圳在城市交通規劃理念和方法上的不斷創新,致力于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統籌,在深圳沃土上創造了若干個“全國領先”,開創了全國交通規劃建設的諸多先河。
深圳是國內唯一同時具有海港、空港、鐵路和陸路口岸的城市。多年來,深圳始終將綜合交通發展作為重要使命。 “十三五”期間,深圳世界級集裝箱樞紐港、國際航空樞紐、國家鐵路和公路樞紐建設加快推進,面向國際國內積極拓展戰略新通道,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進入快車道,面向全國和大灣區的輻射能力不斷提高。
樞紐營城,建軌道就是建城市。深圳率先探索和踐行TOD理念,成為國內站城一體開發的倡導者和引領者。在全國高鐵站都在距離城市中心區10-20公里選址建設的大環境下,將亞洲最大的高鐵樞紐引入寸土寸金的CBD地區(福田樞紐);率先突破部門界限,探索與鐵路、口岸管理協調及聯動機制,打造國內首個集“國鐵+地鐵+口岸+長途+公交+出租車”的城市綜合客運樞紐(羅湖口岸)。
羅湖火車站
和諧號列車由福田站地下三層股道開出(2015年)
深圳是國內最早對交通管理體制進行大膽改革探索的城市之一。在多種交通方式協同、多部門協同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創新。一是契合城市發展階段要求,探索軌道辦、綜治辦等協同實施機制,跨部門形成高效聯動。二是探索深莞惠聯席會議機制,分層次解決深莞惠三市區域交通發展和交通一體化事項,探索都市圈跨區域交通協同發展機制。三是探索用好特區立法權,在推進停車收費政策調整、創新交通管理等政策實施過程中提供立法保障。四是探索公交機制改革,在全國首個推行公交區域專營改革,促進公交資源的優化整合。
交通規劃理念和方法體系的探索全國領先。2005年深圳編制完成全國第一個城市交通規劃設計體系指引。在深圳城市交通規劃體系指導下,深圳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TP綜合交通規劃+TIP近期交通綜合改善規劃”的交通規劃范式。中長期規劃方面(TP),2005年深圳編制了整體交通規劃規劃,指導深圳第一輪系統性的交通規劃編制。2012年深圳編制了全國第一個涵蓋海陸空鐵各領域的城市交通白皮書,首次提出樞紐城市、公交都市的發展目標。近期交通綜合改善規劃(TIP)方面,二十年來深圳開展并不斷深化的交通綜合治理工作,并在國內率先系統提出并踐行“品質交通”理念。
“TP綜合交通規劃+TIP近期交通綜合改善規劃”的交通規劃范式
引領數據驅動交通治理的探索與實踐。深圳是國內最早建立交通模型的城市之一。1994年,深圳就與境外公司合作首次引入TRIPS模型開展交通研究。20年來,深圳高度重視交通信息、交通模型及數據分析技術,將其作為 “核心競爭力”,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城市級交通在線仿真系統,是全國最早發布道路交通指數系統的城市之一,建立了全球第一個動態實時交通排放分析系統。
近年來,深圳率先提出數據驅動交通治理的新理念,打造智慧交通創新高地, 通過“城市交通智能治理大數據計算平臺及應用示范”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實現自主知識產權可控的一系列關鍵技術應用落地。多年來,交通中心持續將大數據綜合評估技術深入應用于深圳及我國重慶、成都、南昌、蘇州、長春等50多座城市的交通治理實踐中。通過交通治理大數據綜合評估技術整體應用,2017年深圳中心區道路運行車速較2013年提高3.2公里/小時,交通碳排放下降約7%,全市交通事故萬車死亡率下降44.6%,效果顯著。2015年以來,交通中心發起成立未來交通實驗室聯盟,致力于城市大數據模型、數據開放和創新產品等技術交流。聯盟現有成員50余家,建立12個城市分站,已開放3大類12小類數據,不斷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大數據綜合評估技術(以路內停車收費政策效果評估為例)
問題3:哪些獨特的精神造就了深圳當前的現代化交通體系。
張曉春:40年來,幾代深圳交通人以舍我其誰的使命和勇氣,與時代同行,伴特區成長,鍛造出全球品質的深圳交通。
一是改革創新。改革創新的基因,鐫刻在每一個深圳交通人的觀念里,求新求變的深圳交通,以制度創新為契機,引領交通發展迭代前進。從國際綜合樞紐的打造到公交體制機制改革實踐,從智能交通技術創新到包容新業態創新、有序發展的行業管理制度探索,深圳交通以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理念,助力深圳不斷向世界級城市的目標跨越發展。
二是勇于擔當。交通規劃和建設支撐和引領著城市發展,也事關民生福祉。交通人懷揣對這座城市的熱愛和服務民生的情懷,為推動交通和城市的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在交通重大政策創新研究和推動改革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重重阻力和壓力,深圳交通人始終不忘初心,著眼大局和未來,全力推動城市和交通的發展。
三是協同協作。交通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部門、一座城市的工作,需要多層面、多部門、多主體協同,深圳探索建立了大量協同優化的機制,包括部門間的協同,行業內多專業的協同協作,也包括城市圈的協同協作。不僅體現了深圳先鋒示范城市發展的使命擔當,也始終不忘引領區域協調發展的責任。
這些精神,不僅貫穿于發展交通事業,同樣也用在了發展壯大企業上。深圳交通中心成立于1996年,是全國第一批獨立的城市交通規劃專業咨詢機構,最初的員工只有13人。深圳交通中心人,以交通先行官職責使命,為交通強國貢獻智慧,為美好城市提供方案,創立之初就在全國率先與MVA\阿特金斯等境外公司開展合作,不僅學習交通綜合治理、交通模型等技術經驗,而且吸納了工時制管理等管理經驗。20余年來,正心誠意,傳承開拓,在深耕中積淀,在創新中進取,秉承初心、追求卓越,通過精準空間規劃、精確政策調控、精細運營服務,滿足城市高質量發展需求,始終致力于提高城市交通出行服務品質,共同打造(全國)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典范。
問題4:“雙區驅動”時代來臨,深圳交通未來5-10年的發展重點將聚焦在哪些方面,未來深圳交通發展的愿景如何?
張曉春:建設交通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是新時代做好交通工作的總抓手。未來深圳交通將肩負更加復合、多元的責任。立足于積極落實國家戰略、履行區域擔當、謀求人民幸福三大核心使命,以全球視野、大國胸懷、創新思維展望未來深圳交通愿景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展望未來,深圳交通將以交通強國建設為總綱,以高效率、高品質、低排放為愿景,更加注重交通發展質量、服務品質、社會經濟環境效益和創新能力,建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發展典范、區域交通一體化發展范例、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標桿、全球交通科技創新高地。
努力建成更具有全球創新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成更具時代引領性的深圳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助力深圳成為全球創新要素集聚高地。深圳??针p港綜合優勢更加凸顯,積極與國際接軌,參與國際規則與標準制定,提升國際話語權,推動臨空產業經濟與高端航運服務業穩步提升。多元開放的對外通道更加完備,建成復合軌道網絡為主體、高快速路通道為支撐的陸路對外聯系網絡,“暢通國內循環、參與國際循環”的樞紐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努力建成引領區域一體融合發展的交通核心引擎城市。形成與灣區??諛屑~群間的協同互助發展模式,建成復合軌道網絡為主體、道路與水上客運為支撐的區域核心引擎都市,形成創新引領、質量優先、智慧先行、綠色生態的深圳都市圈交通發展格局,助力大灣區打造“產業-空間-交通”高質量協同發展范例。
努力建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先行示范的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標桿。推動綜合交通運輸服務全方式、全時空、全過程有機協同,推動社會共治體系和交通文明建設,通過優化政府治理、完善市場治理、增強社會治理,形成“三位一體”相互協調的整體性治理架構,全面提升交通治理現代化水平。
努力建成生態更加友好、服務更加智慧、空間更加協調的高質量交通發展典范。以科技驅動、制度驅動、人才驅動為深圳交通增長新動力,推動交通運輸現代化、數字化、質量化升級,構建人民交通出行獲得感強、運輸服務綜合效益高、出行結構不依賴小汽車的超大城市交通治理新模式,先行探索超大城市破解交通擁堵的典范。
新時期,深圳將從 “先行先試”進一步向 “先行示范”邁進。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面向打造交通強國城市范例新目標,深圳交通發展也必將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創新,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