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春 | 深圳建設交通強國城市范例構思與展望
本文為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董事長張曉春
對深圳建設交通強國試點的解讀
?文本內容已刊發在
《科技導報(專題:交通強國)》
2020年第38卷第9期
交通運輸部發布《意見》支持深圳交通強國建設試點
摘要
建設交通強國是我國立足國情、著眼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是新時代做好交通工作的抓手?!督煌◤妵ㄔO綱要》明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的發展愿景。2019年交通部啟動強國試點工作,選擇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企業、工程開展試點示范,有利于先行先試、重點突破,為系統推進交通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深圳與國家同步啟動強國城市范例研究工作,與雄安新區等地區并肩、入選國家第一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目前,深圳正力爭通過持續的探索創新,率先從強化交通樞紐面向國際國內輻射能級、形成支撐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發揮的直連直通交通體系、推動多元協同治理體系建設實踐交通可持續發展、構建鼓勵交通創新發展的頂層制度設計等領域,總結形成交通發展領域的“深圳經驗”“深圳標準”和“深圳模式”,為交通強國建設提供先行示范模板。
一、城市基礎與交通發展環境
(一)初步建成海陸空鐵齊全、資源配置集約、輻射國際國內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城市,深圳經濟特區秉持以交通引領城市發展的理念,著力打造聯通區域、服務全國、輻射亞太、面向世界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構建了海陸空鐵齊全、資源配置集約、輻射國際國內的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高品質、高效能、高融合城市交通運行體系,有力促進了深圳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經過40年的快速發展,深圳已成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實際管理人口近2000萬,經濟總量達2.4萬億元,躋身世界一線城市行列。
深圳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成效初顯,適應上一發展階段國家創新中心功能定位,支撐城市經濟社會穩步發展。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將深圳定位為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深圳圍繞國家賦予的功能要求,初步建成布局完善、銜接高效、互聯互通的海陸空骨架網絡。
一是國際國內聯系方面,深圳機場、港口、鐵路等對外樞紐能級大幅提升,建成國內第五大航空樞紐、全球第四大集裝箱樞紐港,區域一體化交通網絡穩步推進,深莞惠都市圈形成三地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實現由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向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功能轉型。
二是城市綜合交通運輸與服務方面,規劃、建設、運營、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為深圳高密度集聚的2000萬人口提供品質化的交通運輸服務保障。
三是交通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方面,深圳在大數據計算、5G技術應用、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并持續推動交通治理水平現代化發展。集聚華為、騰訊、中國平安等一批科技創新企業,智慧交通產業規模大、集聚性強、產業鏈條齊備,智慧交通相關上市企業18家(國內最集中城市),年經營收入上億元企業17家(占全國總數的23.6%),均居全國首位。
(二)深圳迎來全球樞紐格局變化新機遇,國際樞紐與通道能級提升成為內在要求
全球經濟和樞紐格局變化下,以深圳為代表的一批國內超大城市迎來國際樞紐能級躍升機遇,需要交通體系在樞紐與通道能級提升層面予以響應。目前,以深圳為代表的一批國內超大城市??諛屑~在全球聯系度與高端資源配置能力等方面仍存在短板,面向國內重點城市群缺乏快速直達的鐵路聯系通道,難以高效支撐核心城市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以港口為例,按照新華*波羅的海2018國際航運中心指數體系,深圳作為全球集裝箱吞吐量第4大港,航運中心指數僅列全球第27位,遠低于新加坡、香港等一流港口。實體運輸吞吐量大但高附加值的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弱,成為超大城市對外樞紐建設普遍面臨的問題。
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未來??諛屑~需求和對外陸路聯系需求增幅將超1倍,國家“十橫十縱”綜合運輸通道建設推動城市群間客貨流特征由“大進大出”向“快進快出”轉變,深圳仍需建設高標準的對外通道予以支撐。預計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航空旅客吞吐量超過3.9億人次,深圳寶安機場旅客吞吐量將超過8000萬人次,均呈現翻倍增長態勢。國際、國內、大灣區各層面集裝箱干線港競爭將趨于激烈,亟需在區域層面推動港口協同發展。展望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集裝箱吞吐量預計可能達到1.2億TEU,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約3500萬TEU。未來,深圳鐵路客貨運量將快速增長,鐵路客運量年均增速超過10%,預計省內客運占一半左右,省外主要集中在福建、湖南、湖北、江西等周邊省份,未來仍將保持快速增長。進一步提升國際樞紐與通道服務能級,成為超大城市輻射帶動功能補強的重點方向。
圖1 深圳鹽田港
(三)“互聯互通”升級為“直連直通”,都市圈亟需精細化的交通治理體系予以支撐
國家城鎮化建設進入以都市圈為基本單元的下半程,都市圈交通聯系由傳統的中心城區“互聯互通”向多節點“直連直通”升級,亟需更加精細化的治理體系建設和精準化的治理手段升級,確保都市圈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通。目前,國內重點城市群內部互聯互通運輸體系尚不健全,制約區域交通多方式聯動、協同、創新綜合效應發揮。以深圳所在的粵港澳大灣區為例,服務于城際聯系的城際鐵路、跨市軌道等存在結構性缺失,深圳對外城際鐵路僅有廣深鐵路及穗莞深城際鐵路,跨市出行軌道分擔比例不足5%,與國際一流都市圈以軌道為主體的交通結構相去甚遠。
未來,隨著高端要素配置功能向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快速集聚,深圳大都市圈交通聯系強度快速增長。預計深圳未來都市圈跨界出行增幅將超過3倍、跨市鐵路增幅將超過6倍,需求特征更加多元,亟需更加精細調節出行結構與提高高效服務。預計2035年,大灣區城際聯系總量將由目前的32.44億人次/年增長至39.35億人次/年,增幅為0.2倍,鐵路客運聯系將由目前1.2億人次/年快速增長至8.7億人次/年,成為主導的跨市聯系交通方式;都市圈層面,深莞惠都市圈跨市聯系總量將由目前的140萬人次/日增長至2035年的620萬人次/日。構建體系完善、高效集約的都市圈交通治理體系成為應對新一輪都市圈發展的必然要求。
(a)粵港澳大灣區各市城際交通聯系強度
(基于手機信令數據,不含港澳)
(b)深圳與臨深地區的日均跨市聯系強度(以街鎮為單位)
圖2 粵港澳大灣區與臨深地區交通聯系現狀特征
(四)傳統供給模式難以精準適配多元交通需求,創新驅動成為城市交通發展主流方向
要素驅動的交通供給模式難以精準適配日趨多元化的城市交通出行需求,既有的城市交通治理水平有待提升。以常規公交為例,近年來隨著中國超大城市先后進入軌道快速成網的發展階段,傳統的常規公交運營線路長度、運營車輛數等供給規模性指標不斷增長,卻難以扭轉日均客運總量、車輛滿載率等效益性指標逐年下滑的現狀。如何建設現代化的交通治理體系,針對性調整城市交通體系供需關系,成為新的發展難題。
未來,隨著深圳城市功能定位提升和以創新創意為導向的三產崗位大幅增長,必然導致人口規模進一步集聚、職住空間進一步拓展。預測深圳遠期全市機動化出行量約3300萬人次/日,是現狀的1.5倍,在既有交通設施用地空間有限、生態環境要求不斷提升的條件約束下,以科技創新驅動城市交通品質提升成為交通發展方向。
二、深圳建設交通強國城市范例的總體要求
圍繞交通強國戰略要求,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雙區驅動”戰略機遇,形成清晰的深圳建設強國范例戰略定位與實施策略邏輯脈絡。
(一)建設交通強國城市范例是國家戰略賦予深圳的時代使命
深圳建設交通強國城市范例是落實國家戰略部署的重要抓手,對于城市輻射能級提升具有深遠意義。
一是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當好核心引擎。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融合發展,深圳將充分發揮核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全方位、立體化構建輻射國際國內、聯通粵港澳大灣區、融合都市圈的對外戰略通道體系,推動形成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交通運輸網絡,共同打造世界級機場群、港口群,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競爭力整體提升和資源高效利用。
二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當好開路先鋒。深圳交通運輸將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創新驅動,實現從追求規模速度向追求質量效益轉變,從提升自身發展水平向與周邊城市協同發展轉變,從對標發達國家向樹立發展標桿轉變,在追求更高更好更優更強上下功夫、求突破,成為世界一流,引領發展潮流。
(二) 高質量發展是深圳交通強國先行示范的核心主線
先行示范全球城市綜合立體交通網絡高質量建設范例,創新形成智慧引領下的超大城市交通現代化治理新范式是深圳建設交通強國城市范例的主線。深圳市域人口密度超過2.0萬人/km2、交通設施用地占比超過25%、路網車輛密度達到500輛/km,均位于國內領先水平,面對快速增長的多元交通需求,傳統的要素驅動型交通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率先探索在資源緊約束的條件下,超大城市綜合交通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成為深圳建設交通強國城市范例的內在要求?;诖?,深圳以目標為導向,回歸交通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方針,制定“兩高兩低”發展愿景。展望2050,深圳市交通運輸將以高效率、高品質、低排放、低死亡為愿景,更加注重交通發展質量、服務品質、社會經濟環境效益和創新能力。
統籌深圳建設交通強國城市范例近遠期要求,形成由初立標桿、整體示范、國際卓越三階段組成的發展目標體系。
一是初立標桿階段,到2022年,初步建成現代化國際化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高品質高效能高融合的城市交通運行體系,與全球樞紐連通度、面向泛珠引領功能、與灣區互聯互通水平、城市交通品質化程度穩步提升,在交通強國建設中發揮先行示范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提供有力支撐。
二是整體示范階段,到2035年,全面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在全國形成交通高質量發展模式范例,交通運輸發展水平全球領先。
三是國際卓越階段,到本世紀中葉,率先建成高效率、高品質、低排放、低死亡的綜合交通體系,打造基礎設施智慧化、客貨運輸共享化、治理模式現代化、出行服務品質化的未來交通新范式,實現人享其行、貨優其流、暢通全球,建成國際影響力卓著的交通高質量發展標桿城市和活力宜居城市,成為全球交通運輸創新引領者。
(三) 堅持創新驅動是深圳交通強國城市范例戰略任務制定的基本原則
緊扣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新使命,堅持創新驅動,在國際樞紐建設、區域交通協同、城市交通治理、交通科技創新等領域,在模式、技術、政策、法規等方面率先突破,為交通強國建設提供示范。深圳圍繞四大戰略方向,形成由十項關鍵任務構成的深圳建設交通強國的實施方案。
戰略方向一是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發展典范。立足灣區、放眼全球,構建世界級機場群、港口群,推動形成聯通灣區、服務全國、輻射亞太、面向世界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支撐國際間人文交流和經貿往來,打造成為“一帶一路”的戰略樞紐和亞太地區的重要門戶樞紐。
戰略方向二是區域交通一體化發展范例。創新區域交通合作模式,打破阻礙區域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促進區域交通合作機制創新和交通資源共建共享,強化深圳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支撐區域城市聯動發展。
戰略方向三是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標桿。推動綜合交通運輸服務全方式、全時空、全過程有機協同,推動社會共治體系和交通文明建設,構建世界一流軌道都市,城市空間舒適宜行,物流配送服務高品質,交通事故數和死亡人數極低。
戰略方向四是全球交通科技創新高地。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交通法律法規、技術標準、體制機制創新,壯大創新主體,構建機制完善、充滿活力的交通創新驅動體系,營造鼓勵創新的發展環境,成為全球交通科技創新的引領者。
圖3 交通強國深圳實施任務體系
三、深圳建設交通強國城市范例行動方案
緊扣強國戰略下深圳交通“高質量發展”一條主線和“國際樞紐、區域協同、可持續發展、創新驅動”四大戰略方向,結合深圳交通發展面臨的內外部機遇與挑戰,細化形成高效支撐深圳全球標桿城市建設的交通發展行動方案。
(一) 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發展典范
圖4 打造高品質創新型國際航空樞紐
創新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發展路徑,積極探索資源緊約束條件下具有區域服務功能的戰略樞紐和通道體系的集約協同發展模式,依托樞紐能級躍升提高全球資源要素配置能力,為深圳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奠定堅實的樞紐連接能力基礎。
一是打造高品質創新型國際航空樞紐,為國內城市提供契合城市發展戰略的航空樞紐建設示范。深圳以全球標桿城市作為未來發展戰略選擇,但既有的航空樞紐功能仍以國內服務為主,國際旅客占比僅為10%,遠低于國際航空樞紐應有的20%占比結構?;诖?,2015—2018年,深圳已加快開展國際航線網絡建設工作,相繼增開15條中短途亞洲航線和18條遠程國際航線,使得深圳本地客流采用周邊國際機場出行的比例由83%降至62%,對深圳全球科技創新資源要素的配置起到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未來,深圳將通過精細化分析核心腹地的全球產業聯系特征和對外航空出行需求,制定更加精準的國際航線發展戰略與實施路徑,并爭取國家支持,給予深圳更多的空域、國際航權資源配置,形成與國際航空樞紐建設要求相適應、與灣區樞紐機場群相協調的國際航線、航班時刻和國際航權配置,確保國際航線網絡服務與腹地客流需求的精準適配,打造支撐城市戰略定位的國際空港發展范例。
二是推動航運配置功能升級,為國內沿海港口先行探索由“運輸大港”向“航運強港”升級的范例。目前,全球航運功能正由歐美向亞洲轉移。2010年以來,亞洲海運總量占全球比重由30%上升為60%,2019年全球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中國占據七席,亞洲船舶訂單占全球份額達到96%,但在標志著全球航運資源高端配置能力的還是仲裁業務方面,亞洲占比僅為12%。深圳應先行把握全球航運功能向亞洲轉移的契機,積極推進港航及物流領域準入、監管、通關、金融、稅收、人員流動、離岸業務等制度創新,提升前海國際航運金融科技創新功能,發展航運仲裁、海運人才經紀服務等高端航運功能,提高深圳港在全球高端航運領域的資源配置能力,爭取2035年深圳高端航運服務業收入占全球比重由目前的遠低于1%上升至2%。
三是謀劃深圳對外高鐵新走廊,形成沿國家高鐵通道的產業轉移與梯度分工體系,先行探索通道經濟發展新模式。傳統鐵路通道以接入城市群單一城市為基本建設模式,與目前國內城市群“多中心”發展格局不相適應,制約核心城市通道經濟效益發揮。深圳在新一輪的高速鐵路通道規劃建設過程中,率先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鐵路“分線運輸”,重點強化對于長三角、北部灣、成渝等國內重點發展城市群之間的高速直達聯系,依托高鐵所營造的空間區位優勢和勢能,集聚優質生產要素,優化供應鏈配置,帶動沿線培育形成原本不具備發展基礎或發展優勢的高端服務業,進一步強化深圳對于泛珠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圖5 深圳新增對外高鐵通道布局規劃圖
(二)創建區域交通一體化發展范例
推動區域交通高質量協同發展,探索中心城市引領區域交通協同發展和提升區域輻射能級的新模式,實現都市圈“產業-空間-交通”高度協同。
一是探索形成高效契合都市圈連綿化發展特征的軌道交通審批管理模式,破解國內都市圈發展普遍面臨的軌道層級難以協同發展難題。借鑒東京、紐約等國際都市圈交通一體化發展經驗,探索由深圳聯合周邊城市共同編制都市圈軌道交通規劃,并探索建立地方主導的城際鐵路項目審批制度。在大灣區制度框架下建立都市圈常態化交通協調機制,承擔區域交通運輸統籌協調職能,確保未來深圳大都市圈1小時通勤、2小時通達的發展目標實現。
二是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立體交通網,重構交通時空格局。構建布局完善、復合集約的跨江通道,預留稀缺性戰略通道資源,為珠江東西兩岸資源要素自由流通提供便捷保障。發揮通用航空“放管服”政策優勢,逐步拓展大灣區低空飛行服務。積極推進大灣區城際和跨境低空飛行服務工作,完善口岸通關及跨境飛行組織模式。利用粵港澳大灣區豐富的自然岸線資源,構建便捷高效的水上交通體系,建設“海上大灣區”。
圖6 推動大灣區低空飛行服務
(三)樹立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標桿
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城市交通治理體系,積極探索不依賴小汽車的城市交通發展模式和多元利益主體協同治理模式,在綠色低碳、交通安全、運輸服務、設施建設、交通治理等方面達到全球領先水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提供標桿。
一是探索綠色交通發展新模式,先行先試破解大城市病難題。通過智慧手段支撐下的公交通服務與品質精準匹配,提升集約化出行服務的競爭力,確保2035年深圳綠色出行分擔率由目前的79%上升為85%。以科技支撐下的全出行鏈服務品質最優為導向,推進線路一體運營、樞紐高效銜接,實現快線、普線、中小運量“多網融合”發展,構建適應超大規模城市多元出行需求的直連直通軌道網絡體系。通過大數據等手段精準識別公共交通出行需求,構建“按需響應”交通出行即服務體系,提供更加細分、更加靈活的公交服務。推進分類管理,公益性、保障性的公交服務由政府予以合理補貼,品質化、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圖7 深圳城市公共交通發展模式與改革思路
二是建立全過程交通安全保障體系,實現對于重大基礎設施的全生命周期監控與重點車輛運輸服務的全過程監管。推進交通安全大數據開放共享,支撐建立交通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閉環保障體系。目前,貨運亡人事故已成為超大城市交通安全面臨的主要挑戰,以深圳為例,2018年貨運亡人事故在道路運輸亡人事故總數的比重增加至76%,其中普貨運輸占40.6%,泥頭車運輸占35.4%。為此,深圳將重點加強“兩客一危”等重點運載工具運行監測檢測,提升全流程整體防控能力。構建行業安全生產科學智慧監管新機制,解決超大城市重大基礎設施風險防控不足發展問題。
三是超前應對高密度城鎮化發展趨勢,探索稀缺交通走廊的立體化建設新模式,創新實踐提升通行效率的智慧化手段。應對超大城市交通走廊與通道資源稀缺的發展困境,探索在稀缺交通走廊上構建復合通道。以深圳機荷高速公路為試點,通過積極探索立體雙層功能分離,實現過境交通、對外長距離交通與中短距離交通空間分離,保障并提升機荷高速通道整體運行效率。建立基于運行水平的高速公路動態收費調節機制,推動高速公路自由流收費等新型收費技術應用和政策體系建設。
四是建設低成本城市物流配送體系,推進物流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多式聯運與甩掛運輸、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物流與商貿業融合、供應鏈等創新實踐。鼓勵供應鏈企業創新“供應鏈+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等服務模式,培育一批服務水平高、國際競爭力強的供應鏈管理總部企業。爭取至2035年將深圳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由目前的12.6%下降至8%。
五是推進交通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以科技驅動為動力的交通發展典范。推動交通治理從“治理交通擁堵”向“提升出行服務”轉變。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形成包括交通基建、交通組織、交通管理、交通服務、交通政策在內的一攬子綜合交通服務提升解決方案,推進全市精細化交通綜合治理工作。建立政府、社會、市場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化治理新體系。逐步建立常態化公眾參與機制,搭建信息溝通、意見表達、決策參與、監督評價、輿情分析與引導為一體的公眾參與平臺。
圖8 推進全市精細化交通綜合治理工作
(四) 建設面向未來交通科技創新高地
抓住新一輪產業科技革命戰略機遇,開創科技引領交通發展新局面,建設交通科技創新高地。創新形成由“科技驅動、制度驅動、人才驅動”組成的三位一體未來交通發展驅動體系,探索科技驅動、制度驅動、人才驅動的交通發展新模式,樹立鼓勵創新、包容創新、保障創新的交通發展新標桿,為國家深度參與交通運輸全球治理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科技驅動方面,超前謀劃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構建可感知、可推演、可管控、可服務的未來交通體系。加快推進基于5G、物聯網、人工智能、BIM等技術在交通服務中的示范應用,在前海樞紐、寶安機場、媽灣港區、蛇口郵輪碼頭、深圳地鐵、機荷高速等典型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中開展試點。推進綜合交通大數據體系建設,建設能洞察、善學習、能預測、會思考的智慧交通大腦,完善覆蓋海陸空鐵全方式的一體化管控能力。以機荷、深汕等智慧高速公路和僑香路智慧道路、前海智慧樞紐等為試點,推動交通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建造、養護、運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數字化。
圖9 基于5G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制度驅動方面,建立健全交通科技創新軟環境,促進交通大數據開放共享,提升數據資產管理水平。用好經濟特區立法權,在遵循憲法和法律、行政法規基本原則前提下,在自動駕駛、無人機物流、共享交通等方面制定地方法規。修制訂《深圳經濟特區軌道交通條例》《深圳經濟特區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若干規定》《深圳經濟特區出租小汽車管理條例》《深圳市軌道交通項目建設管理辦法》等。與灣區城市共同推動跨行政邊界交通數據共享機制建設,探索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大都市圈交通大數據平臺建設。
三是人才驅動方面,實施“交通人才”戰略,提升核心技術基礎研發能力,全方位培育市場創新主體。推進智慧港口、智慧機場、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汽車、無人機、軌道交通等領域的交通運輸國家級、省級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戶深圳。培育及引進一批懂規則、善治理、具有國際水平的交通類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提升本土交通行業人才的國際化水平,建立國際人才派遣制度和培養輸送機制,建立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打造一批國際領先的交通運輸平臺型企業,推動交通科技產業化規?;l展。
圖10 智能網聯汽車
四、深圳交通強國試點實施路徑與初步成效
深圳通過系統建立保障機制,形成清晰的建設交通強國城市范例實施路徑,為方案落地實施提供堅實的基礎保障。
一是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目前,面向國內超大城市共性問題,國家已將國際航空樞紐建設、都市圈軌道與站城一體化協同發展、高度城市化地區高快速路空間復合利用及自由流收費體系、智慧交通等深圳試點任務納入國家近期示范項目,為深圳交通在空域精細化改革、航運政策優化完善、多層級鐵路一體化融合發展、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智慧化建管等領域改革創新和面向全國先行示范奠定良好的政策環境基礎。
二是完善組織保障,由深圳市政府牽頭成立交通強國城市范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深圳建設交通強國城市范例過程中可能面臨的資金、用地、技術等諸多挑戰因素,并做好與國家部委、軍方及廣東省相關部門的溝通,積極爭取國家、省支持各項政策創新,以清單式批量申請授權,推動交通改革創新與國家戰略要求、城市發展使命之間協同發展。
三是強化前期研究,對于創新領域和示范項目涉及工程技術、標準規范、管理政策、法律法規等多個方面,形成具體的落地實施工作計劃,積極鼓勵社會團體、市場主體、市民大眾等多元利益主體共同參與深圳交通改革創新工作,切實推進各項任務的落地實施。
圖11 探索多層級鐵路一體化融合發展
結語
交通強國戰略視野下,深圳結合自身交通基礎和資源稟賦,積極探索以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應用為動力的現代化交通治理體系建設新模式,形成一條不單純依賴空間與資金等資源要素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并通過一系列的重大交通項目、規范指引建設,先行破解深圳代表的超大城市所共同面臨的國際樞紐能級不足、區域輻射不強、城市交通不集約等發展難題,為交通強國建設提供深圳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