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激情亚洲视频欧美-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推荐

高質量發展導向下的科學城綜合服務區規劃策略研究——以深圳光明科學城中心區為例

引言

 

2016年5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發布提出,要加強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基礎前沿和高技術研究,需要建設一批具有更強能力更高水平的科技支撐高地??萍紕撔轮饾u成為國家參與全球區域競合的主要的競爭力之一。隨著安徽合肥科學城、北京懷柔科學城及上海張江科學城等科學城的規劃建設,我國已經掀起建設國家科學城的浪潮。以促進科學發展為目標,圍繞基礎科學裝置及其配套服務功能的科學城建設方興未艾。

 

一般來說,科學城主要包含三大基本功能區,分別為裝置集中區、城市服務區和產業轉換區。對于科學城來說,其最重要的職能是能夠將基礎和應用研究與高技術產業能夠結合起來,而科學城的綜合服務區則是體現這一核心意圖的重要載體之一。目前我國對于科學城整體的規劃布局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是對于科學城綜合服務區的規劃發展仍在探索階段,如何在高質量發展的導向下,實現科學城綜合服務區與其他區域的融合滲透,讓科學城綜合服務區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起點,并厘清科學城綜合服務區的主要發展路徑,成為亟待回答的問題。

 

本文被2020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收錄

 

一、科學城綜合服務區概念及特點

 

科學城是專門設置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機構的一種特殊區域。有研究表明,建設科學城既可減輕大城市擁擠程度,也有利于促進科學事業發展??茖W城的主要特點是城市功能相對完備,人口規模不大,離中心城市不遠,生態環境良好。與國外科學城相比,中國科學城的模式除了重視基礎科學研究、更注重成果轉化,往往會重視科學城對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的影響,其圈層布局一般按照“大科學裝置-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企業研發中心-制造企業”四個圈層由內向外不斷擴散??傮w而言,科學城是推動人類科學發展、體現國家科研能力、集聚區域創新要素的重要空間載體,是以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集聚科學創新資源要素為特征,生活配套服務功能完備的綜合型城市區域。

 

至于科學城綜合服務區,本文認為,科學城綜合服務區是為科學城提供相對應的完善配套設施及綜合服務的區域。在不同的科學城規劃中,對于科學城綜合服務區的命名會稍有差異,如深圳光明科學城中心區,雖名為中心區,但其承擔功能主要是科學城的綜合服務中心??茖W城綜合服務區可以理解成是整個科學城的“城市客廳”,是科學城的核心服務區,旨在為科研人員提供一個能夠居住自在、交流融洽、迸發創新活力與火花的地方,是科學城的活力激發地,同時也能是整個城市的魅力場所。

 

二、科學城綜合服務區發展主要影響因素

 

(1)功能構成及配比

 

一般而言,科學城由于需要配置大型科學裝置,需要占地面積大,大部分科學城的選址相對會偏離城市中心區,自然科學城綜合服務區域也遠離城市核心。故服務區的初期配套及相應的功能構成對于未來服務區及科學城的發展影響都十分重要。本文對比了國內外大型科學城綜合服務區的主要功能構成及配比,發現各服務區的主要配套功能均以教育科研、住宅、醫療服務、商業、娛樂康體設施及公共綠地等為主,如日本筑波科學城中,科學城核心區為研究教育區,位于筑波科學城中心,大約占地27平方公里,是一個全面規劃的城市,聚集了國家研究和教育機構。內部公共服務區、居住區、公園,并建有先進的基礎設施、購物中心、圖書館、博物館等。另外,在各功能配比中,綠地所占據的比例相對較高,如日本筑波科學城、法國索菲亞科技園綠化保留用地均占比約50%左右。

 

總體而言,科學城配套仍以居住、教育、醫療、商業等功能為主,但對于每個功能板塊有更細致的劃分,如居住功能下有細分國際社區、普通商品房、定向安置房、共有產權房、租賃房等,而教育功能板塊除了傳統的中小學設施,還有科研院校等高等教育及社會類辦學等。

 
表2-1科學城中心區主要功能配套及配比
 

(2)交通可達性

 

作為國家級科學城,交通可達性是影響科學城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而大部分科學城選址相對偏離城市中心區,科學城快速交通的可達性直接影響科學城與外界的接觸交流機會。例如日本筑波科學城,設立在離日本東京東北約60公里的地方,且未能及時配備快速鐵路系統,不便的交通成為后期制約筑波科學城發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茖W城由于其高度的國際化與開放性特征,導致其對于便捷快速的公共交通系統有較高要求,科學城的便捷可達性是影響科學城發展和交流的重要因素。

 

(3)公共空間開放性

 

科學城作為一類特殊的功能區域或城市類型,其在為國家創新科研發展提供助力的同時,也是城市功能構成的一部分。而作為為科學城服務的綜合配套服務區來說,其不僅為科學城提供配套服務,同時也會和外部空間要素進行互動,進而更好融入城市。故科學城綜合服務區其公共空間的開放性也會影響其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三、光明科學城中心區的發展路徑探索

 

(1)光明科學城中心區基本概況

 

光明科學城是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圳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提升源頭創新的核心引擎。光明科學城中心區位于深圳北部,是廣深港澳科創走廊的關鍵節點。光明科學城中心區生態景觀資源得天獨厚,數條城際、城軌線路交織匯聚,是深圳未來城市綜合開發價值極高的區域。

 

科學城中心區作為光明科學城的生活服務中心,北鄰科學城裝置集聚區,南接產業轉化區,西鄰茅洲河,東側為光明小鎮和大頂嶺,生態資源得天獨厚。深莞城際、深廣中軸城際、城市軌道 6號線、6號線支線等在該片區交匯,使該地區成為灣區未來城市綜合開發價值極高的區域。根據光明科學城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將形成世界級科學城的核心功能;到2035年,將基本建成高度國際化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

 
 
圖1 光明科學城中心區規劃范圍
 

 

圖2 光明科學城中心區位示意圖

 

(2)光明科學城中心區的規劃路徑探索

 

基于肩負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與深圳北部中心的歷史使命要求,圍繞中心區的功能配置及布局、基礎交通設施支撐、公共生態環境營造等方面,提出體現符合世界一流科學城定位的規劃創新策略,以期為未來中國科學城規劃建設提供參考范式。

 

一、中心區的功能構成

 

1)中心區功能需求研判

 

通過研究科研人員、科研企業和國際人才的需求,總結光明城中心區的主要功能需求。從基本生活配套角度,中心區需要相應的醫療與健康服務、靈活多變的居住空間、老人照料設施、子女教育設施及都市休閑場所等,從工作需求等角度,需要學術交流場所、文化及藝術設施、創新空間、社交空間等需求。

 

2)多元復合的功能構成

 

相比其他類型城市區域,科學城對用地功能的混合要求相對更高。除了傳統居住用地外,混合居住用地要求還具有研發、商業、休閑、娛樂等功能。因為在新時代信息高速發達的背景下,人們工作與生活的界限相對更加模糊,能夠為彈性工作的人才提供更好的居住-生活場所。未來居民生活居住的單位類型包括但可能不限于SOHO居住區、國際社區、服務藍領居住區、混合住區等多元化的住區供人們選擇。

 

 

圖3|4 光明科學城中心區用地功能構成及配比

 

二、中心區的交通規劃組織

 

交通核心發展策略基于三個出發點。第一是提升片區與城市節點的交通接駁便捷程度,片區內部與科學城銜接的公共交通便利性,實現片區公共交通可達性最大化。二是打造健康、富有活力且安全的綠色街道,提供優質的街區綠色出行體驗。三是結合智慧科技手段,打造按需變動的交通服務設施,打造全國未來交通示范區先行標桿。

 

1)區域交通支撐體系

 

梳理區域公共交通體系,提升片區整體可達性,打造便捷的外部交通連接,輻射灣區創新極核。中心區內規劃有兩條高鐵線路即廣深港客運專線和贛深高鐵經過,兩條城際線即廣深中軸城際線和深莞城際線,并在中心區設立光明站,有5條軌道線,分別為6號線、13號線、18號線、26號線、29號線經過,片區內一共三個地鐵站。未來將考慮打通深港科創合作區、西麗科學城與光明科學城的快速聯系通道,加強科創中心的交通聯系能極大促進區域科技發展。

 

2)內部公共交通網絡優化

 

規劃區內構建復合的公共交通網絡體系,系由常規公交加定制化公交(無人駕駛定制公交)構成,能夠與基地內軌道體系進行很好的銜接,并確保交通網絡高度互聯,人們可以在所有交通方式之間輕松換乘抵達目的地,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交通線路的效益。規劃到2050年,光明中心區公共交通承擔率為80%,軌道站點1000米覆蓋率高達99.9%,即從任一點出發,步行15分鐘,騎行5分鐘,均可到達軌道車站,不僅能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務,也能快速抵達科研中心、交流中心等科學研究性場所。

 
 
圖5 光明科學城中心區區域交通體系
 
 
圖6 光明科學城中心區內部公共交通體系

 

3)智能交通策略

 

設置智慧交通設施,通過交通資訊信息的收集和傳遞,實現對車流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引導、分流,使道路安全快速、舒適暢通,并為使用者提供多樣化服務。使用車聯網技術,在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和智能車輛技術的支持下,緩解道路擁堵。同時設置物流整合中心和預留地下高速物流管道讓物流更加通暢,所有的整合中心都集中在主要公路入口附近,從而減少了場地附近的重型貨車通行量。有助于保持城市環境的完整性和提高行人友好性,為未來物流留彈性設施和通道。

 
 
圖7 光明科學城中心區智慧道路示意圖

 

三、中心區公共空間發展策略

 

1)兩個活力環串起功能空間

 

構建社區環和公園環雙環來串起片區內公共空間,提升片區活力。公園環以快速自行車道為依托將優越的牛態景觀與科學城最核心的公共服務設施結合。創建科學活動與國際交流的載體。社區環以綠色智慧巴士串聯各功能組團公共服務核心,構建都市文化活力引擎。社區環與公園環都屬于片區內的慢行環,構建以步行、自行車、公交等出行方式為主的慢行交通體系,使得光明片區成為深圳慢行交通體系的典范。慢行體系設計的首要理念是安全第一,其次是綠色、活力與智慧。安全主要體現在交通有序、慢行優先、過街安全、騎行順暢等方面,綠色主要強調片區的綠色出行、生態種植及綠色技術等,活力主要體現慢行環的功能復合、舒適宜人、風貌塑造等,智慧主要在智能出行、環境管理、車輛交互等方面。

 
 
圖8 光明科學城中心區社區環與公園環
 
 
圖9 光明科學城中心區慢行環(上)與社區環(下)斷面
 

2)維護生態環境,塑造宜人的城市景觀

 

光明中心區生態稟賦優越,藍綠空間占比約50%以上,規劃以光明科學公園和柴山公園形成科學城綠色零碳雙芯,打造共棲韌境之城。以科學公園為零碳核心,借助城市綠廊將自然引入城市,形成向城市自然生長延伸的有機連接,并為城市中的生物搭建共生綠色廊道。城市綠廊將基于周邊功能,承載交流、休閑、鄰里、健康等多種復合功能。沿柴山梳理慢行道路,將戶外拓展、生態體驗、山林探險、科普教育等多種功能引入柴山,形成更為野趣、粗放的山體公園,為科學城居民提供一處釋放心靈的自然之地。

 

結語

 

光明科學城是深圳建設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實踐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偉大實踐,她將成為深圳的持續發展提供核心動力,為世界貢獻新的中國經驗。光明科學城中心區規劃以共享復合、共融多元、共棲韌境為核心策略,構建一座面向未來的有機之城,服務科學、引領發展。光明科學城的規劃和建設隨著社會進步和需求的變化,最終實現科學和產業的聯動、城市和生態融合,提供更有品質的城市生活環境,成為科學、城市、產業、生態四位一體的城市片區。

 

撰寫:黨雨點
排版:黨雨點
校驗:劉柯沁
審核:張義英
審定:范嶸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