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現代軌道交通規劃設計與協同發展 ▎高峰論壇①精彩分享
9月26日下午,在由粵港澳大灣區現代軌道交通協同創新中心與深城交共同承辦的“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現代軌道交通規劃設計與協調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彥良,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倪一清,國家鐵路局科技與法制司副司長齊向陽,航天科工磁電總體部副主任韓樹春,比亞迪軌道業務總經理李慧,圍繞大灣區背景下現代軌道交通規劃設計與協調發展主題,從現代軌道一體化發展戰略構想與實踐,智慧鐵路研究,高速鐵路發展思考,高速飛行列車發展展望,大灣區交通融合等方面,共同探討了大灣區軌道交通未來發展方向,描繪灣區軌道交通發展藍圖,以期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建設。
《灣區現代軌道一體化發展戰略構想與實踐》——中國工程院院士 杜彥良
杜彥良院士重點提出了灣區現代軌道建設戰略思想,并分享了智能高鐵等最新發展情況,他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已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并定位為“創新灣區”,大灣區交通起著基礎性和先導性的作用,作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對于保障大灣區創新建設有著重要意義。他認為,軌道交通是綜合交通的“排頭兵”,未來大灣區交通建設應打造包含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快線和市內地鐵,具有多樣性、多模式、多層次的綜合軌道交通網。隨后,他提出了灣區現代軌道建設戰略思想。第一是構建網絡化、協同化、綠色化的綜合軌道交通一體化體系;第二是推進現代軌道交通發展,培養新型產業,形成新興產業集群,帶動灣區高速發展;第三是開展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智慧運營與管理。最后,他分享了中國智能高鐵,磁懸浮列車,輕軌等前沿軌道交通形式的發展狀況,并詳細介紹了粵港澳大灣區現代軌道交通協同創新中心的組織架構、管理體系、任務目標、工作內容和已取得的成就。
《基于先進傳感器和人工智能的智慧鐵路》——香港理工大學教授 倪一清
倪一清教授分享了他的團隊利用多種先進技術在鐵路監測領域的最新進展。首先,他介紹了基于光纖超聲導波技術的鋼軌裂紋檢測混合遠程監測系統,以及他的團隊在人機交互與協同操作,智能自助監控檢測系統,鐵路橋梁、電網遠程監控機器人,以及基于數據驅動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列車控制系統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接著,他介紹了團隊在基于壓縮傳感技術的高鐵監測數據采集與壓縮,基于深度學習的模式識別與損傷監測,基于響應數據的貝葉斯損傷識別策略,以及應用于響應預測和故障預警的貝葉斯動力模型等方面的研究進展。最后,他分享了關于磁懸浮系統人工智能監測的研究成果。
《高速鐵路發展中幾個重大問題的思考》——國家鐵路局科技與法制司副司長 齊向陽
齊向陽副司長從中國高鐵技術體系特征,中國高鐵推進經濟建設,高鐵發展需關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了分享。他指出,我國高鐵建設支撐了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我國城鎮化建設離不開鐵路支撐。經過近20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國高鐵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探索到突破、從制造到創造、從追趕到領跑的崛起,具有完備的核心技術體系、成套建造體系、產業制造體系、運營維護體系和人才支撐體系。高速鐵路網提升了城市區位優勢,提高集聚功能,增強了經濟圈聯系,有力推動城鎮化的進程,帶動了以高鐵站為中心的綜合開發利用和基礎設施建設。各地政府抓住高鐵車站建設契機,優化了城市規劃布局,完善了配套發展規劃,提高了站區發展空間優勢,提升了土地經營效率。隨后,他介紹了高鐵安全,高鐵速度,高鐵經濟等方面的最新技術和研究成果。為保障高鐵運營安全,我國已形成了以合理的工程技術方案,安全的工程技術措施,先進的高速動車組裝備,可靠的列車運營控制系統,完善的運營檢測監控系統為主體的安全保障體系。我國已研發時速400公里/小時級高速列車并全方位掌握400公里/小時級高鐵技術,以及開展600公里/小時級磁懸浮列車研究,是未來高速鐵路發展的重點任務。最后,他指出我國高鐵經濟應重點從三方面進行考慮。其一為建立高鐵經濟綜合評價體系,為鐵路發展規劃提供決策支撐;其二為做好頂層設計制度安排,營造健康發展環境;其三為深化鐵路改革,提升鐵路可持續發展能力。
《高速飛行列車發展展望》——航天科工磁電總體部副主任 韓樹春
韓樹春副主任分享了高速飛行列車發展研判、可行性分析、發展規劃、發展愿景等。他認為,提升地面交通工具速度主要受四個因素的制約,即空氣阻力、噪聲、車軌摩擦、車軌振動。輪軌列車受這4個因素的制約,極限速度約為400公里/小時左右。磁懸浮列車受空氣阻力和噪聲制約,極限速度約為600公里/小時左右。為實現1000公里/小時的時速,高速飛行列車應運而生。他指出,高速飛行列車利用磁懸浮技術,與地面脫離接觸,消除摩擦阻力,利用內部接近真空的管道線路,大幅減少空氣阻力,實現“近地飛行”,它具有更快速、更舒適、更環保、更安全和更便捷等諸多優點。隨后,他介紹到,目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已針對高速飛行列車的技術可行性、安全可行性和經濟可行性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高速飛行列車是一個跨領域融合創新的復雜系統工程,項目現處在預研一代向研制一代發展的階段:一方面,已經具備開展從實驗室到工程轉化的條件;另一方面,還需要開展部分關鍵技術的攻關和演示驗證,使項目具備工程實施條件。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階段目標是在2025年前實現1000公里/小時的設計研發建設能力。最后,韓樹春副主任從國家、科技、經濟、地區、個人等層面分別提出了項目的發展愿景。
《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大融合》——比亞迪軌道業務總經理 李慧
李慧總經理從粵港澳大灣區所帶來的經濟格局變化和發展機會,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大融合的展望和比亞迪城市軌道交通解決方案等三個方面進行了演講。他認為,通過對比粵港澳大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可知,粵港澳大灣區GDP與東京灣區和紐約灣區相當,而地域面積和人口規模較其他灣區具有明顯優勢。在未來的幾十年,大灣區將成為我國最活躍的經濟區之一。大灣區各城市的發展定位將更為清晰,分工明確,城市之間的地域界限將被打破,城市之間的交流會更為頻繁,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也會發生巨大改變。隨后,他指出,盡管城市群與城市群之間的交通已較為通暢快捷,但城市內部交通仍十分擁堵,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市內軌道交通線網密度還遠無法支撐起1小時都市區通勤的快捷出行需求。他認為,大力發展灣區都市中小運量軌道交通,是切實解決都市內1小時通勤圈的有效途徑,交通大融合必將帶來灣區經濟大發展。最后,基于以上背景,他介紹了比亞迪城市中小運量立體軌道交通解決方案-云巴(膠輪有軌電車)。
以上文字根據嘉賓現場發言速錄整理
想要細品本屆大會大咖們精彩發言
請持續關注“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微信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