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交通高質量發展路徑,描繪灣區城市發展藍圖 ▎2019灣區城市交通大會主旨報告精彩分享
9月26日上午舉行的2019灣區城市交通大會主旨報告會上,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局長徐煒,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教授葉嘉安,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同濟大學原副校長楊東援,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副院長金敬東,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張磊等六位行業主管部門領導和專家學者圍繞“戰略引領·多元融合·創新變革”主題,從未來智慧城市與智慧交通,交通需求變化與供給響應,存量規劃階段的城市交通戰略,灣區交通藍圖描繪,智能交通系統創新變革等角度帶來前沿思考,共同探討交通領域高質量發展路徑,描繪灣區城市發展藍圖,推進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先行示范區建設。
《智慧賦能 創新變革 深圳交警積極打造智慧交通先行示范》——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局長 徐煒
徐煒局長分享了先行示范區和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深圳交警“理念引領、頂層設計、警務變革”的創新治理經驗。一是借助科技創新手段提出了“智慧+”業務應用的新策略,讓“專業的人、用專業的工具、干專業的事”,實現智慧交通管理百花齊放格局。二是強化智慧交通頂層設計,聯合攻堅打造了城市交通大腦,逐步設計升級為“交通智能體”,為安全、暢通、執法、服務賦能。三是深化警務大變革,構建了一個中心(新型指揮運營中心)+三大體系(立體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治理體系、創新的城市道路交通擁堵治理體系、高效精準的現代警務運行體系),以信息化手段推動業務部門體制機制改革,努力保障深圳道路交通更安全、更暢通、更文明、更智慧、更綠色。
《未來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教授 葉嘉安
葉嘉安院士全面概括了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的發展歷程、關鍵技術、發展方向和未來趨勢。他認為智慧城市的骨干是GIS+傳感器+ICT+WiFi,傳感器、信息和相關新技術及應用是智慧城市的核心,為智慧城市的數據采集、信息處理和多元化應用服務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板塊之一,從交通1.0(人力)、交通2.0(蒸汽汽車)、交通3.0(電力及內燃機汽車)到交通4.0(自動駕駛和人工智能時期),5G、IOT、人工智能、云技術、自動駕駛等新興科技不斷創新,對未來城市出行體驗、多模式聯合運輸、城市交通管理、城市空間結構重構、基礎設施智能運維管理等層面產生顛覆性影響,這些將是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未來幾年面臨的最大機遇。
《高品質生活:交通需求變化與供給響應》——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 李曉江
李曉江院長首先揭示了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的三個基本變化。一是發展主體變化。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迅速成長,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消費需求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二是發展模式變化。城市發展動力從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驅動,轉向供給側改革,供給要素的優化配置,轉向創新驅動。三是發展邏輯發生變化。從“低價要素供給-招商引資-企業入駐-吸引就業與人才”轉向“城市生活質量與服務水平-吸引人才-企業入駐-經濟發展”。然后,總結分析了交通需求變化與供給響應的變化。他認為,《北京宣言:中國城市交通發展戰略》提出的五項基本原則和四項標準仍然適用,交通的目的是實現人和物的移動而不是車輛的移動,交通收費和價格應當反映全部社會成本。在交通需求與供給發生重大變化背景下,給出了窄街區密路網和開放街區、慢行系統品質提升、停車供給居住形態與土地綜合開發、綠色低碳交通、人工智能應用等交通系統發展路徑的思考。
《存量規劃階段的城市交通戰略》——同濟大學原副校長 楊東援
楊東援教授強調指出存量是從量的擴展走向質的提升,從外延式發展拓展到內涵式發展。中國城市的存量規劃,強調在不大量擴展用地規模、空間范圍的情況下,對城市進行更新改造。在存量規劃階段,要揭示空間關系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城市空間結構與交通網絡的協同調整,調整空間職住關系、改進公交網絡、優化公共服務和社會機會的可達性覆蓋、協調區域緊密聯系的需求與城市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交通系統的結構性瓶頸是制約整體承載力的短板,要綜合施策有序提升交通系統承載力。增強系統運營的可負擔性需要高度關注交通系統的運行效率,正視城際/市域鐵路建設的問題,理清設施通道與運行線路的關系,匹配開發與建設時序,合理確定區域軌道的技術選型和技術標準。
《落實交通強國戰略,謀劃灣區交通藍圖》——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副院長 金敬東
金敬東院長重點解讀了《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介紹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規劃綱要(2021-2050年)》編制思路,并探討了灣區以及深圳未來交通運輸發展路徑。為進一步落實交通強國綱要要求,提升交通網絡綜合效率,交通運輸部正組織編制《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1-2050年)》。該規劃重點突出多規合一的規劃理念,研究視角從平面轉向立體,是交通運輸領域空間類總體規劃,是國土空間規劃的交通專項規劃。為進一步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新使命和新要求,深圳交通應繼續發揮自身作為戰略性、引領性、服務性要素資源的核心優勢,主動作為、探索創新,進一步總結出可推廣、可復制的交通高質量發展經驗,為推進交通強國建設作出貢獻。
《以人為本:數據和AI驅動下的智能交通系統創新變革》——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 張磊
張磊教授認為,交通系統本質上是為出行者和貨運方提供運輸服務的系統,但我們對長期、中期、短期、甚至實時變化的個體出行和貨運出行缺乏整體掌握。他分享了美國馬里蘭利用數據、智能、交通系統仿真等技術為交通投資、規劃、運營、維護提供戰略性指導的經驗,通過利用APP、GPS等數據識別個體出行鏈和出行模式、個人收入、年齡等信息,提供從數據智能到全局智能的交通設施、出行活動等多維決策支撐。同時,介紹了全美最大的出行數據收集項目“全國出行調查”,利用大數據+AI+交通系統模型和仿真為政策制定和管理提升賦能。張磊教授認為,“以人為本”要把交通需求模型、網絡交通仿真模型、控制模型的時間維度提升到實時,重點是構建大數據+AI+交通系統模型,同時數據的開放化、簡單化、標準化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并驅動算法和需求規劃控制模型向開源、平臺和云服務模式的轉變。
以上文字根據嘉賓現場發言速錄整理
想要細品本屆大會大咖們精彩發言
請持續關注“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微信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