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通車連三地,粵港澳灣區再塑里程碑 ▎鳳凰衛視專訪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作為橫跨伶仃洋區域和貫通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的世紀性橋隧工程,大橋將于10月24日正式通車。港珠澳大橋建設是大灣區落實國家交通強國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大橋通車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的里程碑事件。
近年來,深城交立足深圳、服務灣區,協助各級政府部門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與城市交通發展提供專業的技術與服務支撐,在粵港澳大灣區空港海港、對外通道、跨江通道、城際軌道等重大基礎設施規劃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日,就港珠澳大橋開通對珠三角交通發展的意義與影響等熱點問題,鳳凰衛視采訪了深城交,在深圳灣辦公區,城市交通研究院院長邵源代表中心接受了鳳凰衛視記者的專訪。
1.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總體建設有著怎樣的意義?
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我們國家落實交通強國戰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交通融合發展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一是從國家戰略看,港珠澳大橋作為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復雜,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大橋建成通車標志著我國重大橋隧基礎設施建設、智慧化運營管理、人性化運輸服務水平在國際競爭力、影響力全面提升。
二是從灣區層面看,港珠澳大橋實現了一個國家、兩種社會制度、三大關稅區之間的運輸互聯互通,為廣東省-香港-澳門進一步融合發展注入新動力,有利于促進三地之間的功能互補、深度合作,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支撐。
三是從交通發展來看,灣區的地理空間結構特殊性,港珠澳大橋通車正是打通了粵港澳大灣區A字形空間結構中底部最關鍵的一橫,真正實現了環灣抱海的發展格局,珠江東西兩岸的人流、物流交換將更為便捷。港珠澳大橋建成也為更加完善的灣區跨江通道體系建設揭開序幕,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將加快形成。
2.它給珠三角地區帶來的實際交通便利有哪些?具體解決了該區域內哪些方面的交通問題?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重構了大灣區時空格局,引導形成區域性的戰略發展新通道,為資源要素高效流通提供便利,對于整個大灣區的交通功能組織產生重大影響。
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對于普通市民來說,會有兩方面的直觀益處。
一是交通時間顯著縮短。香港陸路到達珠海、中山等珠江西岸城市的時間由目前的3.5小時縮短為半小時,香港與珠江西岸之間的半日商務往返成為了可能,這在過去通過陸路通道,是無法想象的。甚至有可能會形成珠海居住、香港上班的雙城通勤模式。
二是提供了一條新的普惠性陸路通道。過去,香港與珠江西岸的聯系更多依托水上或者空中的客運方式,和陸路方式相比,水上客運方式自由度低、易受天氣等諸多因素影響,空中客運方式價格昂貴、且系統能力有限,很難為普通市民提供便利。港珠澳大橋建成,真正提供了一種普惠的出行方式選擇,為市民面向珠江西岸的自由出行,提供可能。
三是為香港構建了城市功能保障西部戰略通道。港珠澳大橋其實對于城市而言,戰略意義更加重要。港珠澳大橋。港珠澳大橋修通之前,香港的蔬菜、肉類等很多城市供給功能僅能通過香港北側的深圳方向保障。隨著港珠澳大橋修通,香港城市補給擁有了更多戰略通道,為香港國際都會建設提供更多選擇。
3.未來經港珠澳大橋的陸路模式是否會誘發更多的貨物運輸量和旅客運輸量?是否會代替現有的貨物和旅游運輸方式?
貨物運輸量和旅客運輸量的變化,背后是功能與格局變化引起的。港珠澳大橋引發的功能變化可能有三個方面。
一是大灣區外貿組織模式升級。珠三角歷來就有世界工廠的稱呼,隨著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佛山、中山等地的高新制造業產業,將更多通過大橋的聯系、借助香港國際超級聯絡人的角色融入全球經濟產業鏈。
二是香港國際綜合交通樞紐腹地進一步打開。香港機場作為國際航空樞紐,港珠澳大橋直接接入大嶼島與香港機場相連,意味著這條通道極大的拓展了香港機場的腹地,將澳門、珠海、中山甚至更遠的粵西地區納入了香港機場的腹地范圍,潛在的客貨運需求也將進一步釋放。
三是旅游等交通方式選擇轉變。港珠澳大橋的建成,拉近了香港與珠江西岸的時空距離,一方面會吸引傳統的水上客運旅客轉向陸路通道進入香港,另一方面,港珠澳大橋在技術上的先進性、沿途風景的獨特性也會誘增產生新的旅游需求。國際灣區經驗來看,舊金山灣區的金門大橋、紐約的布魯克林大橋,在起到戰略通道功能的同時,本身也是重要的灣區觀光地標。
因此,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將可能吸引更多的客貨運輸量,特別是吸引一部分高附加值的貨物運輸量。這些增加量一部分是與傳統的水上客運、水上貨運競爭而來,更多的還是來源于大橋聯通兩岸引發的區域空間結構重組、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
4.未來要充分發揮港珠澳大橋的運輸功能,還需要考慮哪些方面?
要充分發揮港珠澳大橋戰略通道的運輸功能,建議從配套政策、智慧治理、區域統籌三方面著手。
一是完善港珠澳大橋配套政策體系,以更加靈活的通關政策組合,提升大橋綜合運輸功能。客運方面,可研究允許港牌車輛利用大橋往來珠江西岸的可行性,為大灣區融合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貨運方面,可研究更加精細化的貨運通關調節政策,實現客貨運輸結構優化,為高附加值的貨物運輸提供便利。
二是形成港珠澳大橋智慧治理體系,以更加高效的信息技術手段,提升運輸組織效率,保障運輸安全。運營管理方面,以大橋基礎設施全面數字化為依托,打造智慧運維和養護體系;安全應急方面,建立應對惡劣天氣等特殊工況的智慧化響應與應急聯動處置系統;前沿技術方面,推進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等全球交通發展前沿科技在大橋上先行先試。以智慧化的手段,全面提升大橋的運輸效率與安全服務水平。
三是立足區域,推動港珠澳大橋與其他跨境江通道的協調統籌,發揮“1+1>2”的效果。未來,大灣區將會擁有深中通道、深珠公鐵通道等諸多跨江通道,深城交目前也在協助政府部門推動大灣區跨江通道體系規劃建設工作。港珠澳大橋作為大灣區最重要的一條跨江通道,需要強化與其它通道銜接統籌,以更加完善、更加合理的跨江通道體系,支撐大灣區東西兩岸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