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復合立體高速!機荷高速改擴建開工在即,深城交方案創新示范
作為國內首個復合立體高速重大基建工程,機荷高速公路改擴建主體工程預計將在今年第四季度正式開工建設,預計將與深中通道同步通車。建成后的機荷高速,將連通大灣區東西兩岸,并有效帶動沿線灣區城市的進一步發展。
建成后的效果圖(圖片來源:深圳新聞網)
過去
深圳機荷高速
擁堵問題
讓車主們苦不堪言
日前
機荷高速改擴建的消息
被各大媒體平臺報道
引發市民關注
未來
機荷高速將成為
雙層“超級高速”
也是全國首個復合立體高速!
作為深圳市委市政府長期以來重要的交通決策支持科研機構,2019年起,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城交”)承擔了深圳市機荷惠鹽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交通詳細規劃項目。
機荷高速的改擴建有什么亮點?
為何引發廣泛關注?
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
初期規劃不足以支撐當前需求
機荷高速公路于1999年建成通車,全長約41公里,設計時速100km,西起廣深高速鶴洲立交,向西對接在建的深中通道,向東通過深汕西高速連接惠州及深汕合作區,途經寶安區、龍華區、龍崗區。
機荷高速既是G15國家沈海高速(沈陽至??趪腋咚俟罚┖蛷V東省高速網“八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深圳市二圈層現狀唯一東西貫通的干道。
近年來,伴隨沿線兩側用地高度城市化,雙向6車道的機荷高速擁堵加劇,日均最高斷面交通量高達16.8萬標準車,高峰期最低車速僅20km/h,全天擁堵時長約10小時,影響了市民出行及城市發展。
復雜問題中的突破創新
粵港澳大灣區上升國家戰略,對灣區交通互聯互通提出更高要求,機荷高速對接深中通道后將形成直連東西兩岸的區域戰略通道,區域交通需求激增。
同時,國土空間規劃提出,機荷高速沿線是深圳未來開發建設重點,大量市內中短距交通也將于此匯集,亟需立足更高站位重新開展改擴建研究。
考慮到機荷高速所面臨的多方交通壓力,深城交采集了7.6億條廣東省高速公路收費卡口和深圳市車牌識別數據,對機荷高速的現狀交通流運行特征進行深入分析。
基于詳實的交通調查和各層面發展態勢解讀,深城交構建了廣東省綜合交通模型與深圳市宏觀交通模型,預測并分析機荷高速的未來交通特征,包括斷面流量及其交通構成、主要節點轉向量及其交通構成等內容。
針對機荷高速交通量巨大、長距離及中短距離交通出行混雜的特征,且考慮到通道兩側用地緊張,平面改擴建難度極大,亦無法滿足高強度、高集聚交通走廊改擴建的空間需要,深城交創造性地提出了 “功能分離”“節點分級”“路城融合”的雙層立體改擴建詳規方案。
國內首條高度城市化地區的復合立體高速
功能分離:改擴建后的機荷高速,從平面雙向6車道,升級成為雙層復合立體高速公路。上層道路將承擔國家高速功能,主要服務于過境及對外長距離交通,下層道路承擔城市高速功能,主要服務于城市內部中短距離交通。雙層立體改擴建方案可實現不同功能交通流的空間分離,全面提升通道總體效率。
節點分級:利用大數據追蹤現狀17個節點的車行軌跡,推算出對外高速節點以長距交通為主,其他節點以中短距交通為主。從而結合功能分離的雙層高架,針對性提出上層銜接沿線對外高速,下層銜接其余通道,保障長距、中短距交通的快速轉換。同時沿線布設的上下匝道,還能夠保障上下層道路中不同出行距離交通車流的快速轉換。
路城融合:對兩側開發強度高的路段,在工程可行的前提下,將敷設方式由路基改為橋梁或隧道,減少對沿線片區的分割,促進沿線片區的開發建設,同時利用釋放的道路空間打造成服務沿線市民的公共空間。
深城交突破傳統高速平面改擴建思維,在國內率先提出高度城市化地區高速雙層立體改擴建方案,詳規方案獲得了市政府、省交通廳認可,推動了項目整體進度,有效指導了后續設計及建設方案。同時通過該項目推動機荷高速改擴建工程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交通運輸部科技示范工程、《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和《廣東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20-2035)》、《深圳建設交通強國城市范例行動方案(2019-2035年)》。機荷高速的深城交思路也為其他高密度城市化地區高速主線及節點布局設計,提供了示范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