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熱點 | 產城融合模式環境園區貨運交通研究 —— 以深汕生態環境科技產業園為例
“產城融合”是為了破解城市與產業發展“兩張皮”的難題而加速興起的一種發展模式,已成為當前我國以國家高新區為代表的產業園區開發的主要模式及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熱點問題。本文以深汕生態環境科技產業園為例,分析了環境園區的發展歷程和產城融合模式下環境園區的貨運組織特點,為今后產城融合園區貨運組織規劃提供依據。
01 環境園發展歷程及案例參考
隨著城市空間約束和技術革新,國際先進環境園正由孤立園區模式、工業整合模式向城市融合模式轉變:
1.孤立園區模式
孤立園區中產業單一,僅要求固廢運輸配套產業,周邊由山體或者水體分割隔離,進出通道僅靠一條道路,并且遠離城市中心。
孤立園區模式示意圖
2.工業整合模式
工業整合模式園區中產業除了固廢處理及相關產業外還增加了宣教和一般工業廠房,比起孤立園區模式下的園區產業豐富一些但還是比較單一,對周邊城市配套配套和環境要求不高,以工業為主。周邊山體或者水體分割,進出通道單一,客貨混行。與孤立園區一樣遠離城市中心。
對周邊的公交配建設施無相關要求,不僅僅作為垃圾處理的園區,還可面向市民開放,提供參觀瀏覽等服務,滿足整潔干凈的環境標準。
工業整合模式示意圖
案例:工業整合園區以日本廣島環境局工廠為例,位置在城市邊緣郊區,與傳統循環利用產業結合形成工業園區,相對獨立的工業片區。進出通道單一,與周邊工業共用客貨運通道,客貨混行,未配置公交服務,但園區內部行人和機動車分離設有二層連廊。
環境要求方面日本廣島環境局工廠面向市民開放,建筑中央隧道狀的空間穿堂而過,連接城市軸線與港口。一改垃圾焚燒廠臟、亂、吵、臭等負面印象,成為一座社會服務型建筑。
日本廣島環境局產業分布圖
日本廣島環境局交通組織圖
3.產城融合模式
產城融合模式園區中產業豐富,除了固廢相關產業外融合宣教、城市服務、公共設施等產業,對周邊城市配套和環境要求高。園區處于城市中心區,結合周邊路網實現客貨分離使產城融合為一體。
環境要求方面,需要有高標準的垃圾處理工藝實現廢氣、廢水等排污的凈化,其次結合其他藝術展覽、旅游、商業等功能擁有自己園區的特色,能夠成為景區乃至地標。
產城融合模式示意圖
案例:產城融合園區以維也納施比特勞垃圾焚燒廠為例,位置在維也納城市中心區,除了垃圾焚燒處理還融合科研辦公、市民服務、藝術表演、商業餐飲、旅游等產業。共享周邊公共交通設施,遮蔽貨運通道,降低場內物流的視覺影響,并采用客貨分離的貨運組織方式,實現“看不見貨運”。注重品質慢行,設置步行和自行車專用道,建設二層步行平臺系統與火車站、輕軌站接駁,實現人車分離。
環境要求方面,維也納市政府提出三點要求:第一個條件是,新的垃圾處理廠要安裝廢氣凈化裝置;第二就是要在維也納全市建設一個現代的垃圾分類系統;第三就是要保持他設計的獨立性。正因這三大要求施比特勞垃圾處理廠很快成為了維也納最著名的十大景觀之一。
維也納施比特勞垃圾焚燒廠產業分布圖
維也納施比特勞垃圾焚燒廠共享共用周邊公共交通設施
02 產城融合模式環境園區貨運交通規劃實踐
1.規劃背景
為解決深圳“固廢圍城” 困局,同時結合深汕特別合作區成為深圳第十一個功能區的契機,2018年9月市政府常務會議提出在深汕特別合作區規劃建設國際一流的環保產業園區。
根據上層規劃,合作區建設全球標桿的新一代生態環保產業園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環保綠谷,重點發展環保產業、綜合生產與生活服務產業,打造高質量發展、高端制造基地、產業集成服務高地和國際知名的生態工業旅游典范區。同時參考環境園詳規所提出的高人口、多樣化的用地規劃,可以得到環境產業園適合采用“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
2.項目內容
(1) 項目位置
本次規劃范圍三面環山,總用地面積5.9平方公里。
規劃范圍示意圖
(2) 目標定位
分析交通需求,圍繞打造“看不見貨運”的內部交通體系和集約高效的外部交通體系,構建高效、協調、高品的綜合交通體系。
為支撐內部交通體系目標,打造與工藝、建筑、景觀充分融合的內部交通體系。
3.貨運組織規劃方案
(1) 環境園貨運出入口分布在園區西、南側,客運出入口分布在園區北部,實現源頭的客貨分離。
(2) 內部客貨分離策略,平面分離,外貨內客,不同類型貨運交通分離。傳統工業的北區打造貨運主通道;固廢處理的南區采用貨運高架的形式實現客貨分離;資源再生區的東區采用貨運在外環,客運在內部的方式分離客貨運。
03 產城融合模式環境園區貨運交通規劃經驗總結
(1) 精細斷面設計:借鑒美國貨運道路設計研究等國際先進理念和規劃,結合客貨運交通組織規劃四類通道,按照空間集約,客貨分離、機非分離,安全友好的原則劃分斷面。
(2) 空間分離的貨運體系:園區外按照過境分離、快進快出的原則,優化高快速路銜接;園區內按照南貨北客、空間分離的原則,打造暢行到發的固廢運輸網絡。
結語
本文基于深城交多年的城市交通規劃經驗,結合國內外案例深入研究了世界先進產業園區產業布局和交通組織模式,總結了產城融合園區交通組織特征,并在深圳產業園區進行了實踐應用,打造了人車分離、客貨視覺和空間分離、睦鄰友好、高效暢達的園區交通體系,為深圳、以及國內同類園區交通組織規劃設計提供了重要參考。
交通規劃二院
撰寫:孫鈺城
審核:羅云輝
審定:毛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