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激情亚洲视频欧美-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推荐

《2021年城市可持續移動性觀察報告》重磅發布!深城交牽頭編制

6月17日,世界交通運輸工程技術論壇(WTC2021)在西安舉辦,“新時代公共交通發展的機遇與挑戰論壇”分論壇上,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牽頭編制的國內首個城市移動性行業報告《2021年城市可持續移動性觀察報告》正式發布,獲得業內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

 
圖片
 
圖1 發布現場圖
 

報告以出行有效率、街道有魅力、城市有活力為主線,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武漢、昆明、南昌等8座城市開展探索性的觀察與評估,旨在緊密圍繞“人民滿意”核心價值,推動城市交通發展理念升級、促進規劃與政策邏輯轉型,加快技術方法體系創新,重塑人、交通、城市間的和諧關系。

 
                              
 
 
                              
 
 
圖2 各城市內容框架
 

 

三大發現

 

 

【發現1】出行有效率

 

各城市公共交通與小汽車通勤時間比普遍大于1.5。
 

公共交通全程出行時間與小汽車比值是公共交通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新加坡、深圳市均提出了“公交1.5戰略”,即將公交全程出行時間控制在小汽車出行時間的1.5倍以內。目前,國內城市公共交通競爭力普遍不強,縱觀本報告八座城市,出行時間比小于1.5的地區所覆蓋人口比例,僅上海市中心城區超過40%,其余城市均低于30%。

 
圖片
 
圖3 各城市公共交通與小汽車通勤時間比一覽圖

 

 

軌道交通為居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選擇機會。

 

提升交通可達性,能夠極大地拓展豐富居民就業選擇面。報告發現,軌道交通建設,為八座城市居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選擇機會。就45分鐘可達崗位規模而言,軌道沿線地區是非沿線地區的2.5倍。

 
圖片
 
(1)北京
 
 
圖片
 
(2)上海
 
圖4 公共交通45分鐘可達崗位數量(以北京、上海為例)

 

 

軌道快線有效提升了交通樞紐的輻射能級。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及大興機場線開通后,五環內乘坐公共交通90分鐘可達機場的居民比例由64%大幅增長至92%。浦東國際機場在考慮磁懸浮線路后,公共交通出行1小時覆蓋中心城區的居民比例提升了一倍,極大改善居民的對外出行便利性。

 
圖片
圖5 大興國際機場開通前后航空樞紐公共交通輻射等時圈分布圖
 
 
圖片
 
 
圖6 浦東、虹橋機場公共交通出行1小時輻射圈(未考慮磁懸?。?/h6>
 
 
圖片
 
圖7 浦東機場公共交通出行1小時輻射圈(考慮磁懸?。?/h6>

 

 

中心城區一半以上居民步行15分鐘即可便捷地享受到社區基本公共服務。

 

目前,提升城市宜居性已成為國內城市的共識,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紛紛提出建設完善15分鐘社區生活圈。報告發現,8座城市中心城區社區生活圈建設成效較好,超過50%社區生活圈便利性達到“較為方便”以上級別,居民就近享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1]平均達到5類。但是,國內城市也普遍面臨養老、體育等基本服務設施規模不足、分布不均等問題。

 
圖片
 
(1)上海
 
 
圖片
 
(2)武漢
 
圖8 15分鐘生活圈公共服務設施可達性分布圖(以上海、武漢為例)
 
 
圖片
 
圖9 各年齡段人群15分鐘宜居圈(以成都為例)
 
[1] 8類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醫療、教育、商業、休閑、體育、養老、交通、文化。

 

 

【發現2】 街道有魅力

 

綠視率、圍合感、建筑界面、街道家具共同構成了街道的魅力圖譜。

 

高魅力街道,往往給人以優質體驗。較高的綠視率給人舒適的視覺感受,適宜的天空可見度給人開闊明朗的步行體驗,連續的建筑界面則有助于營造安心的圍合感。

 

高魅力街道,并非千篇一律。街道魅力基因圖譜顯示,高魅力街道包括景觀型、生活型、商業型等各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型街道兼具高綠視率和高圍合感,生活型街道兼具高綠視率、高界面滲透率及高人行道空間設置率,商業型街道兼具高建筑界面、多樣街道設施與豐富街道色彩。

 
圖片
 
圖10 體驗優質的非主干道畫像(以成都為例)

 

 

“窄路密網”對營造街道空間魅力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窄路密網”有利于提高步行通達性、提升街道體驗。報告發現,低等級的“窄路”普遍具有高人行道可見度、高綠視率、高建筑界面等魅力基因,體驗感高于高等級的“寬馬路”。目前,各城市仍存在大量寬馬路、大街區的片區,步行體驗感、通達性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

 
圖片
 
圖11 基于ANN評價模型所開展的非主干道類型得分示意

 

 

【發現3】城市有活力

 

高質量發展階段下的城市活力由通勤出行向全時段活動拓展。

 

活力不同于傳統的交通出行。報告顯示,8座城市活力高峰出現在中午12點和下午6點,大量“家門口”、小區內的活動構成了城市活力圖景。因此,城市公共資源配置策略需要調整,從傳統關注通勤出行為主向更加關注全時段活動轉變。

 

此外,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超大城市中心城區夜間活力高峰持續時長明顯高于其他城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超大城市的快節奏生活和更發達的夜間經濟。

 
圖片
 
圖12 工作日0-5點活力熱點分析(以上海內環為例)
 
 
圖片
 
(1)上海                                                    (2)武漢
 
圖13 工作日和周末24小時活動強度分布(以上海和武漢為例)

 

 

城市活力與15分鐘生活圈呈現正相關關系。

 

豐富的服務設施更加吸引人。以北京五環內為例,社區設施服務非常便利的區域,工作日全天平均活動強度超過1萬人/平方公里,顯著高于設施便利度低的片區。

 
圖片
 
圖14 15分鐘生活圈公共服務設施可達性分布與活力變化圖
 
 
圖片
 
圖15 15分鐘生活圈覆蓋率與工作日活動強度(以北京五環內為例)
 
 

大咖點評

 

 

圖片
 
汪光燾  /原國家建設部部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
 

報告聚焦出行效率、街道品質、城市活力,力求從百姓視角出發觀察城市交通的綜合社會效益,無疑是對傳統城市交通規劃思維的有效拓展,更是對推動交通發展范式創新的有益嘗試與積極探索。期待這項工作能夠持之以恒做下去,不斷完善城市交通的評估指標體系,發揮指標對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望、促進城市可持續運行的引領作用,推動城市交通研究思維方式轉變,提升人居環境質量、人民生活品質、增強城市競爭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交通發展的道路。

 

 
圖片
 
 張曉春  /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 董事長

 

近年來,業界對城市交通內涵的認知逐步從關注出行這一派生性需求向關注市民生活這一本源性需求轉變,交通發展的核心理念、關鍵目標、規劃技術方法等也亟待突破創新。作為城市交通規劃技術體系轉型升級的初步探索和嘗試,報告探索形成了一套理論體系及評估指標,將可持續移動性這一行業前沿熱點轉化為人民能夠切身體驗的“身邊故事”。希望能借此機會拋磚引玉,引發行業更多的有益探討,共同譜寫新時代交通強國建設亮麗篇章。

 

 
圖片
 
景國勝  /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院 院長

 

城市交通工作關乎民生利益,應該遵循新發展理念和交通發展的內在規律,找準問題并提出有效解決方案。這個報告從就業、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的交通服務水平入手,引入有溫度、可感知的指標,對各城市可持續移動性狀況進行評估,是交通工作走出專業領域獲取更廣泛共識的一次有益嘗試。讓我們一起攜手,共同推動城市交通長期可持續發展!

 

 

圖片
 
孔令斌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副總規劃師

 

目前我國城市發展正逐步進入存量階段,國家提出了城市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轉變的總體要求,由注重發展速度轉向高質量發展,由關注設施建設轉向關注對人的服務。因此,城市的可持續移動性研究立足人的活動與交通服務品質提升,是促進我國城市發展方式轉變的有益探索和研究,對我國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轉型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借鑒。

 

 

圖片
 
陳小鴻  /國家磁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

 

出行有效率是交通系統的基本職能,街道有魅力是交通設施的提升要求,城市有活力是交通服務的恒久目標。交通對于城市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提供人與物在空間移動的能力,還在于營造、甚至是引導一種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和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實現人民城市的目標。但城市有個性、觀察需多元,比較不是為評判高下、通過借鑒取長補短才是這個報告的意義所在。期望這個工作能延續,成為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觀察的樣板;也期望從大城市逐步延伸到中小城市,從城市到城市中的有代表性的空間單元。更希望這個工作能保持獨立性、公信力、開放度,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添磚加瓦。

 

 

圖片
 
潘海嘯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教授

 

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希望能持續跟蹤,為了更有說服力最好可以使用公布和可核實數據來源。建議報告中包括環境和社會的參數。技術路線比較有趣,可能有不少游客會感興趣。公共交通的競爭力比較很有必要。

 

 

圖片
 
鄒兵  /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 總規劃師

 

評估報告體現了“有溫度的城市交通”的新理念,拓展了城市交通評估的維度;建立的評估體系和方法有利于方便快捷地開展各類城市的特征比較,且具有現場感、體驗感。希望持續深入開展此項研究,納入更多有代表性的城市,例如將評估城市的地域范圍盡快涵蓋東北、西北等地區;同時持續完善評估指標體系,可考慮增加與都市圈范圍的其它城市聯系度的評估指標,有利于對所評估的中心城市所在都市圈的發育程度進行比較。

 

 

圖片
 
黃煥  /武漢交通發展戰略研究院 院長

 

交通是空間的位移和時間的藝術,報告從出行效率、空間魅力、城市活力三個角度詮釋可持續移動性內涵,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沙掷m移動性,不僅關乎效率、亦關乎公平性、選擇的多樣性、安全、成本和品質,評估現狀亦需要結合城市空間結構形態、建立衡量未來發展的基線,發揮目標導向作用。大數據評估的通識性和人文地理的精準性如何拿捏?移動性與社會功能如何對應并強化生活圈與城市功能的聯系?如何通過一個適宜的觀測角度,基于人本出發自下而上,從時間支配、空間活力、移動性等開展一些穿透性的分析研究,在一個點上做足,這些都可以在后續工作中予以延展。希望該項工作能夠長期堅持、持續創新,不斷豐富可持續性移動性指標體系及內涵,提升評估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最終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評價體系,為新時期交通規劃轉型發展提供有價值和洞見的思考與觀察。

 

 
圖片
 
汪小琦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院長

 

面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聚焦“以人民為中心”已成為指引城市規劃編制的核心方向,本報告從“交通服務于人”角度入手,開展以人的需求為導向的特征評估,既是一次突破傳統思維局限的全新探索,也是對“以人為本”研究理念的充分彰顯,為后續開展城市交通出行特征與系統運行評估研究提供了范式路徑,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同時,城市規劃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背景下,利用多元大數據分析手段開展定量化研究已逐漸成為指引規劃編制的重要支撐依據。本報告利用多樣化的數據資源,依托科學高效的分析技術方法,深入分析多個城市的交通出行活動與交通系統建設發展特征,為精準評估提供了準確可靠的依據基礎。報告中所展示的依托大數據分析的數字化研究思路與技術方法,在業內具有較高的創新性,具備較強的借鑒意義。

 

 
圖片
 
劉岱宗  /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可持續城市部 主任

 

從研究目的來看,報告的研究成果體現了城市規劃中以人為本的理念,過去的交通研究更為關注交通基礎設施運力規模等數據指標,該報告從居民出行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出發,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好城市發展中可持續交通這一重要環節的故事,切實地了解不同地區居民的出行體驗和目前亟待解決的交通問題,為未來的規劃提供科學的參考。從研究方法來看,報告采用了深度學習、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也是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在城市規劃上的成功實踐,體現了城市規劃日益數字化、智能化、精細化的趨勢。

 
 
圖片
 
圖16 報告封面
 

 

下載方式

 

關注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公眾號“sutpcwx”,發送“行業報告”四個字至后臺,即可獲取完整版報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