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交流 | 王緝憲:后疫情國際環境下的中國宏觀發展目標和港深兩地的發展機遇
3月16日下午,深城交邀請前香港大學地理系主任、大灣區香港中心及一帶一路香港國際中心研究總監王緝憲教授,開展了25周年系列技術交流活動之“后疫情國際環境下的中國宏觀發展目標和港深兩地的發展機遇”專場線上技術交流活動。本次講座還邀請了深圳市交通運輸局、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相關領導和學者參加討論,中心黃良會顧問總師以及政策、規劃、軌道等相關研究團隊近200名員工參與了在線學習與交流。
王緝憲教授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新冠疫情反復,國際貿易、全球供應鏈面臨復雜發展環境,“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國家戰略目標,均對超大城市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新的要求。深圳、香港等外向型經濟為主導的超大城市,未來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會有哪些變化,如何更好推動國家戰略落地,均需開展全面深入的思考與剖析。 本次講座圍繞全球供應鏈變化、“雙循環”格局下城市及產業發展機遇、碳中和戰略下的物流模式變遷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交流。
活動交流現場
講座圍繞“RCEP”、“一帶一路”、“雙循環”、“碳中和”“供應鏈變革”等關鍵詞,全面解讀宏觀環境變化和國家政策的深刻內涵,預判我國與重點國家和地區間的貿易變化,由此預測供應鏈發展新趨勢。結合碳中和、區域發展戰略,王教授解析未來超大城市經濟及產業發展機遇和挑戰,并以香港、深圳兩個城市為例,提出強化全球供應鏈宿主、擴大綠色貨運配送示范效應等具體應對策略。
國際貿易形勢解讀【以RCEP為例】
全球供應鏈變革預判解讀
本次活動針對宏觀形勢下超大城市發展機會,進行了深入研判和充分討論,為大家牢牢把握國際和行業發展局勢,進一步拓寬研究領域打開了新視角,也為研究人員聚焦相關重點領域,提供了眾多借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