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排放模型培訓及國際交流沙龍”活動在深圳舉辦
日前,由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下稱“深城交”)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未來交通實驗室聯盟、中國清潔交通伙伴關系(CCTP)聯合舉辦的“交通排放模型培訓及國際交流沙龍”活動在深圳舉辦。
來自生態環境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深圳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武漢市城市交通發展戰略研究院、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香港科技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深圳大學等11家單位的專家和學者齊聚一堂,分享交通排放相關最新研究成果,就交通排放核算評估及治理以及有關新能源汽車與低碳交通發展策略進行了廣泛地交流探討。
瑞士INFRAS歐洲交通排放模型專家Benedikt Notter在活動中為參會者進行了CRTEM模型(中國道路交通排放模型)培訓。CRTEM模型是歐洲HBEFA模型在深圳市進行本地化的成功應用,深圳市CRTEM模型經驗為中國各地城市交通排放模型構建提供了借鑒。Benedikt Notter詳細介紹了模型的理論方法和構建過程,并為學員進行了實例操作培訓。
在由深城交專業總師吳岳主持的交流沙龍上,參會嘉賓作了精彩的分享。德國GIZ技術顧問吳英杰分享了中德低碳合作項目發展,Benedikt Notter針對交通排放模型的應用場景以及歐洲的典型應用案例進行了分析與討論,生態環境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主任馬冬發表了新能源汽車生命周期低碳發展政策建議的觀點與展望,暨南大學鄭君瑜教授、中山大學劉永紅教授分別就多尺度機動車動態排放、基于城市大腦的車輛精細化排放研究進展作前沿分享,深圳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古添發、深圳環境科學研究院梁永賢、香港科技大學姚騰博士分別針對道路交通污染排放特征、港口船舶排放核算及空氣污染影響、交通污染排放的監測與模擬展開討論和分析。
圓桌討論環節,嘉賓及參會人員關于新能源汽車發展、交通部門排放核算、交通污染監測與控制等展開了交流和討論。在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發展的討論中,多位嘉賓提出要站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評估新能源汽車對環境的影響,綠色交通發展不應該只考慮“電動化”,而是以可持續和“零排放”為目標。在交通排放監測、核算及排放模型構建方面,一方面交通排放監測手段和力度需要加強,另一方面模型作為全面把握交通排放狀況的工具也必不可少。同時,建立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機制,形成產業鏈的合作聯盟是推動交通低碳發展的強大助力。
深城交自2013年開展交通排放研究,2017年成立交通碳排放工程實驗室,目前已建成國內首個城市級全方式交通排放與擴散監測綜合應用平臺——深圳市交通排放監測平臺。該平臺為交通環保政策決策、評估重大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環境效益提供支撐。后續深城交將持續積累深圳交通排放平臺應用經驗,積極推進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和污染綜合防治,推廣標準和技術產品。